渝北育“绿”
摘要:“下一步,渝北区将进一步厚植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基础,全力守护绿水青山,保值增值自然资本,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走实‘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渝北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图为整治修复后的铜锣山矿山公园一角。渝北区发展改革委/供图
开栏的话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索等方面成效显著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9地市被评为成效显著的地方。为生动展现各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经验做法,本报推出“探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栏系列报道。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见习记者 | 甄敬怡
重庆市渝北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是重庆市中心城区的北大门。铜锣山、明月山、中梁山三山列屏,长江、嘉陵江两江环绕,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重庆主城重要森林保护区和生态屏障区。
近年来,渝北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区”发展战略,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取得了一系列成绩,2019年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1年获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2022年获得国务院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突出地市督查激励。
山城重庆因热辣而出名,走进渝北,浓厚的绿意扑面而来。在这座城中,30座城市公园和133个社区公园星罗棋布,森林覆盖率达42.3%,建成区绿化率达45%,处处见绿、全民享绿。
如何培育、守护这一方绿意,并进一步“由绿生金”?渝北区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索等工作上,交出了亮眼的“渝北答卷”。
江河复绿
初入渝北,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清水秀美丽渝北”的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开,绿树成荫,碧水环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御临河四十八个险滩六十六个沱湾,滩滩有故事,湾湾有传说,是乡民心里最美丽的母亲河。”大盛镇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在2020年3月以前,清澈灵动的“母亲河”部分河段及沿岸还是另外一番神貌——水质差、植被乱、河道杂草丛生,被水土流失等问题困扰。
御临河还有着重要的区域战略功能。渝北区内的御临河东河下游区段位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咽喉地带,直接影响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安全。为重塑“两江四岸”生态功能,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一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2020年3月到2022年5月在渝北打响。
两年时间,渝北区委、区政府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建立御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通过“护山、理水、营林、梳田”四大措施进行自然恢复、生态修复,御临河东河下游岸线修复面积达130.2万平方米。渝北区御临河已成为重庆市级“美丽河湖”,如今已是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结合区情实际和自身定位,渝北区坚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制定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方案,扎实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渝北区委副书记、区长廖红军对记者表示。
重焕新颜的不只是御临河。渝北区统筹水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地域治理:实施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完成城市黑臭河段治理,城市河流由“脏”到“净”、从“清”到“美”;在全国率先完成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在实践中形成监测溯源、分类整治等12个技术规范和指南,因地制宜打造七大整治示范工程,为全国排污口排查工作提供了样板和规范;跨界河流联动治理机制延伸至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邻水县、武胜县等毗邻地区,更深层次的生态共建机制正进一步完善实施。
“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精神,我们建立川渝两地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合作机制,有效推动跨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保护,全力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渝北区发展改革委主任缪璞告诉记者。
显著成效背后,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系列“组合拳”的支撑。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河长制长效管理机制、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生态环境责任制度、川渝两地生态共治联保制度等,完善保护制度的“四梁八柱”,聚焦协同联动,优化长效治理。
“聚焦‘天上’‘水里’‘地里’,渝北区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渝北区生态环境局局长曾德明介绍。
数据显示,2021年渝北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1天,长江干流渝北段水质长期为Ⅱ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水质达标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完成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圆满完成“无废城市”试点建设……
矿山披绿
行走在渝北区石船镇的铜锣山矿山公园,宛若置身画中。12个有水矿坑犹如镶嵌在铜锣山脉的碧玉,斑斓的湖水随光线与观赏角度而变换着颜色,与绿树和绝壁形成一幅绝美的琉璃画卷。
铜锣山曾是渝北区最大的石灰岩矿区。很难想象,昔日满目疮痍、尘灰飞扬的矿山经过了怎样的整治修复,才披上如今这一身“绿装”。
“就拿遍山的绿草绿树来说,裸露的矿山上不好活树,要种树先得换土,好泥土全部是外面拉进来的。废弃矿山危险重重,在消除安全隐患上我们也下足了功夫,如今建成矿山公园真的不容易。”说起蜕变过程的艰辛,矿山公园游览讲解员曾德健内心感慨万分。
除了游览讲解员,曾德健还有一个特殊身份:石船镇石壁村党总支原书记。他参与并见证了荒山荒坡恢复绿水青山“颜值”,再实现金山银山“价值”的全过程。“现在我们脚下的石子路,所用的石头就来自废弃矿石。踩着它,我心里有太多感触。”曾德健说,“这里曾是重庆市重要的建材基地,为重庆市发展建设作出贡献。”
“可以说,铜锣山矿山见证了我国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的历史进程,并真正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曾德健语气中充满自豪。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在当地家喻户晓,铜锣山从废弃矿山到“美丽经济”的完美转型,印证的也正是这样一个绿色道理。
壁崖上的坑伤,是历史的印记,也是深刻的警示。在风起云涌的经济发展大潮中,生态和发展曾被很多人视为“二选一”的选择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采行动虽然激活了当地经济,也带来了粉尘、噪音等严重污染。无序的开采让山体植被破坏、弃土堆积成山,形成了很多绝壁和开采深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当时环境破坏、物价很高,人们生活幸福指数并不高。我们领悟到,牺牲了生态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曾德健说。
从“盼温饱”到“盼环保”,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也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2012年,渝北区关停了铜锣山范围内的全部采矿企业,并因地制宜进行生态治理。“矿区运行时,一个村的产值就达2~3亿元。关停曾是利税大户的铜锣山渝北境内26家采石场,这是区委、区政府的一个重大决策。”曾德健对记者说。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因矿施策开展铜锣山矿山生态修复试点,投资60亿元对铜锣山矿区进行整体开发,政府下大力气增绿、育绿、护绿,截至目前,铜锣山已完成矿坑整治修复200公顷,修复完成率超过70%。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过程,是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过程。华丽转身后,铜锣山不仅释放出了巨大的生态效益,也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彰显出强大的社会效益。先期示范治理的生态修复阶段性成果已让渝北区铜锣山成为重庆市民网红打卡地。旅游业的辐射带动下,吸纳周边村民200余人就业和创业,人均增收约2万元。“矿山公园带动了很多产业,原来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现在基本上都回来了。”曾德健说,“刚开园时处于疫情期间,我们有天接待了3万多名游客,周边的酸辣粉、凉面摊一天的收入能上万元。”
渝北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渝北区还通过无偿提供农产品交易中心售卖农副产品、鼓励农户开设农家乐、号召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以土地入股与社会投资主体合作办企等多种方式,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农户增收。
作为渝北区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试点治理的范例,铜锣山废弃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的经验成效也被世界瞩目。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生态文明论坛主题四——“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保护修复”论坛上,渝北区铜锣山矿区生态修复入选《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
乡村增绿
沿着开阔的大路一路从渝北市区驶向乡镇,绿色完美衔接了渝北的城与乡。如果说渝北的城中之绿是城市公园般的浓郁和精细,那么开阔、旷远、幽静则是渝北乡镇间绿意的写照。
坐落于渝北区大盛镇天险洞村的廖家湾樱花小镇便是其一。青瓦白墙的巴渝特色农居点缀山间,房屋建筑与自然山水相得益彰,这是对全村800余户农房人居环境进行整治的成果。通过林相改造、通道绿化、庭院绿化和退耕还林等项目持续“增绿”,在全村荒地、建筑、水体等地“见缝插针”式种植花树、果树3.5万株。村庄由“浅绿”走向“深绿”,实现了“产业兴、乡村美”,也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明显提升老百姓获得感,老百姓体会也最深刻。”
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相协调,根本的路径是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廖家湾只是渝北深化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改善的一个缩影。统筹造林、造业、造景,渝北舍得投入、持久用力,依据各村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地理条件,分层分类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近年来,共建成各有特色的市级美丽宜居乡村、绿色示范村庄60个。
肉眼可见的景观变化背后,有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作支撑。宽阔平坦的大道直通到村民家门口,是记者行驶于各村落间最直观的感受。“我们全速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按照‘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思路,新建‘四好农村路’847.8公里、村社便道832.5公里,村民小组通达率、通畅率及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车率均实现100%。”缪璞向记者进一步解释。
以生态绿色为基,乡村“改头换面”,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除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更见经济效益。2020年,渝北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49.87万人次,带动农民增收9.6亿元,形成以“休闲购物、低碳养生、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渝北歪嘴李”“渝北梨橙”“放牛坪梨”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16.44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亿元。产业的发展使村民逐步回流,许多“空壳村”重新焕发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将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工作统筹推进,渝北区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和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同步提升。
“下一步,渝北区将进一步厚植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基础,全力守护绿水青山,保值增值自然资本,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走实‘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渝北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