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 正文

全国碳市场一周年:“稳”中起步更待“活水来”

2022-07-18 14:30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相关政策工具的完善已经提上日程。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被列入2022年度拟制定、修订的16个行政法规之一。

 今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迎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一周年。一年来,我国碳排放规则、制度顺利落地,碳市场平稳有序运行,更释放出强烈的绿色“信号”,促进生态产业进一步发展。图为内蒙古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新华社

今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迎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一周年。一年来,我国碳排放规则、制度顺利落地,碳市场平稳有序运行,更释放出强烈的绿色“信号”,促进生态产业进一步发展。图为内蒙古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新华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见习记者 | 甄敬怡

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全国碳市场迎来一周岁“生日”。

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一年来,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政策机制日臻完善,各方参与者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交出一周年成绩单,运行总体平稳有序

去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上线交易正式启动,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碳市场覆盖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45亿吨。

一周年之际,我国碳市场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6日,全国碳市场实现配额交易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88亿元,市场配额履约率达到99.5%以上,过半企业参与了交易,近两个月碳配额交易价格在55~60元/吨之间。

从交易数据、履约量、成交价格来看,全国碳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有序,配额交易价格符合预期。从我国8大碳市场试点的运行情况来看,各试点总体运行效果良好,广东地区的碳市场活跃度最高。

7月13日,生态环境部召开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会议,全面总结第一个履约周期的运行经验与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任务。会议指出,全国碳市场自启动以来,取得积极成效,初步构建了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推动企业低成本减排作用初步显现,成为展现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窗口。

促进企业减排作用初显,将稳步扩容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全国碳市场,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其管控的高排放行业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的绿色低碳化,促进高排放行业率先达峰;另一方面,能够为碳减排释放价格信号,提供经济激励机制,将资金引导至减排潜力大的行业企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目前来看,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发电行业有2000多家重点排放单位交出了碳减排答卷。

首个履约周期内,多家企业超前完成交易履约任务。如,国家电投78家重点排放单位超前完成履约任务,实现履约率100%,采购成本低于市场价格,实现履约成本最优。中国石化下属17家自备电厂企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且于去年12月15日完成了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的配额清缴工作,履约率100%。中国石油在率先履约之余,进一步依托全国碳市场机制,建立了温室气体交易管控体制机制,设立气候投资创新基金等绿色投融资实体,强化碳资产管理。

一些履约型交易对象,已通过碳交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京能集团去年通过出售碳排放权获得了超过4亿元收入,大唐发电、华能电力的公告也显示,两家企业分别因碳排放权交易获得数亿元的收入。

2021年,首批纳入碳市场交易是火电企业。根据生态环境部总体部署,“十四五”期间将逐步推动钢铁、建材等8大行业有序纳入碳市场。随着碳市场的参与主体与交易产品的多元化,业内预测,到“十四五”末,一个交易额有望超千亿的全球最大碳市场将在中国建成。

“全国碳市场将覆盖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8个高耗能行业,全部建成后将纳入约8500家大的碳排放企业,管控的碳排放量达到全国能源相关碳排放总量的70%左右,是我国控制碳排放总量的一个有效抓手。”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总体设计技术专家组负责人张希良撰文称。

第二个履约期更待“活水来”

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预示着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准备工作的启动。全国碳市场进入第二个履约期之际,除了企业方面,金融机构也对碳市场极为关注。

有业内人士认为,全国碳市场第一履约期基本达到预期目标,表明制定的碳排放规则、制度能够满足全国碳市场的需要,但第一个履约期我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有限的特征较为明显,全国碳市场的金融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发展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孙文娟撰文指出,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成交量分布存在明显的履约驱动现象,反映出当前大部分企业的碳交易策略相对被动,临近履约截止日期的时候才开始交易。有市场机构统计显示,从交易集中度上看,大部分交易发生在履约期最后一个月;从交易方式上看,大宗协议占交易量比例达到80%以上,挂牌交易占不到20%。

目前,全球碳金融市场每年交易规模超过600亿美元。其中,起步最早、市场交易最活跃的品种是碳期货,年交易额占1/3。“试点运行以来推动创新了很多碳金融产品工具,但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的限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流动性,进而影响了碳金融产品的创新。”北京绿色交易所副总经理龚俊松日前表示。

应该看到,碳市场在我国仍是新生事物,处于发展初期。在第二个全国碳市场履约期,甚至更远的未来,如何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清晰的碳价格信号,进而提高碳市场金融化程度,仍需不断优化完善制度设计。

相关政策工具的完善已经提上日程。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被列入2022年度拟制定、修订的16个行政法规之一。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马爱民表示,从长远来看,期待碳市场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主要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求碳市场形成清晰的碳价格信号,促使碳成本内部化。第二,有效管控重点源碳排放,助力实现气候变化目标。第三,引导企业未来投资方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第四,能够为企业提供减排的策略选择,降低社会减排成本。第五,强化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增强市场定价的地位。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