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有了“十四五”绿色低碳“新蓝图”
摘要:近期,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公布“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详细内容。除了关注污染防治,多地还特别关注绿色低碳转型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并注重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双碳目标。
本报记者 | 季晓莉
近期,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公布“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详细内容。除了关注污染防治,多地还特别关注绿色低碳转型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并注重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双碳目标。
北京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近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贤姝在会上介绍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主要内容。据悉,“十四五”时期,为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北京将从发展更低碳、空气更清新、水体更清洁、土壤更安全、生态更宜居5个维度,设置16项规划目标指标,包括受关注的碳排放强度、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优良天数比率、重污染天数比率,劣V类水质河长比例,地表水国控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
近年来,北京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改善。据介绍,在“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北京市PM2.5年平均浓度值首次进入“30+”微克,5年降幅超过50%,8个区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占市域面积约80%;地表水水质持续改善,国控断面劣V类水体全面消除;土壤环境状况保持良好。
最新发布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到2025年,北京市PM2.5浓度下降到35微克/立方米左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消除劣V类水体;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稳步提升。为此,北京将围绕推进碳中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防控环境风险、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等6大方面,设置了主要任务,明确了任务“进度条”。
据介绍,“十四五”时期,北京将突出国家战略,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全面推进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领域低碳转型,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完善碳排放控制管理制度,深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快构建法治化、市场化、精细化的低碳治理体系,大力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突出人民关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以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重点,聚焦机动车、生产生活、扬尘等领域,实施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专项行动,推动核心区超低排放区建设,持续深化“一微克”行动。在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方面,以消除劣Ⅴ类水体为重点,抓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逐步恢复河湖水系的水生态功能。在保障土壤环境安全方面,聚焦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领域,深化预防和管控。
突出系统保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力保护生态空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升生态环境品质,拓展绿地空间,推进生态治理与修复,开展生态文明系列示范创建,强化生态监测监管体系建设。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编制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突出底线思维,强化环境风险有效防控。提高危险废物收处能力,加强固体废物资源循环利用,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健全环境应急风险防控体系。
突出区域协同,推进京津冀绿色协同发展。以绿色办奥为契机,以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两翼”绿色共建为牵引,进一步深化区域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
突出多元共治,建设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健全领导责任、企业责任、全民行动等体系,加强生态环境领域国际交流合作。
内蒙古“十四五”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15.5%
内蒙古自治区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进行政策解读。
该《规划》共分七章34节,提出到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初步形成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融合、与节能减排相协同、与碳达峰碳中和相统筹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新格局。
该《规划》突出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贯彻于《规划》全过程“一条主线”,实施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控制为主、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相结合的碳排放管理制度,严格控制能源、工业、住建、交通等重点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推进二氧化碳排放“削峰降速”,有效支撑碳达峰行动。统筹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控制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为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上述《规划》明确要严把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立足自治区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发展定位,针对自治区产业结构重型化、能源结构高碳化的突出特点,坚持节约优先,严格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十四五”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15.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000万吨标准煤以内,从能源供给侧严控能源消费碳排放。实施新能源发展倍增工程,控制煤炭消费,到2025年,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过45%,煤炭消费比重降至75%以下,优化化石能源消费,控制高碳化石能源碳排放。严格产业准入,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对不符合国家和自治区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三线一单”、规划环评、产能和能耗置换、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区域削减等要求的项目坚决停批、停建。
青海“十四五”将全面有效保护“中华水塔”
《青海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近日正式印发实施。《规划》从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防控4个方面设定了27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9项、预期性指标8项。
《规划》聚焦坚决守护好“中华水塔”、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引领应对气候变化、聚力打造绿色江河源、巩固提升“青海蓝”、切实保护好高原净土、持续建设“洁净青海”、强化全过程环境风险防控、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全社会行动体系十大领域,谋划提出“十四五”期间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重要举措;提出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突破口,集中攻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突出短板,持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改革创新等“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
通过《规划》实施,计划到2025年,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取得系统性突破性标志性成果,“中华水塔”全面有效保护,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达峰目标、路径基本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大幅提升,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一流水平,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到2035年,全面建立青海特色生态文明体系,基本建成生态文明高地,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共抓大保护、协同大治理格局更为完善,“中华水塔”坚实稳固,生态系统整体步入良性循环,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区建设扎实推进,构建起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建成绿色低碳循环现代化经济体系,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