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 正文

发挥“带”的优势 彰显“绿”的底色

2021-12-17 10:39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在新发展格局下,城市间已呈现“抱团”协同发展新格局,在逐步提升长株潭都市圈国际化和外向度上,三市已迈出铿锵有力的步伐。

曾盼明  本报记者 | 邢成敏

湖南省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同处湘江中游,呈品字型分布。今年上半年,长株潭三市地区生产总值9180亿元,同比增长12%,协同发展成果显著。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从“区域规划”到“国家战略”,长株潭三市深入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扛牢“守护好一江碧水”政治责任,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主动对接融入国家区域战略布局,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

壮士断腕

推动重化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长株潭是中部重化工业城市群,湘江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过去,由于沿江重化工企业聚集,湘江重金属排放量一度占到湖南的70%,全国的18.7%。而如今,重金属污染褪去,沿江产业全面绿色转型升级。

湖南将湘江保护与治理确立为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构建了法治、市场、技术协同的湘江流域综合治理机制,加快重化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在产业退出机制下,沿江老工业区实施整体搬迁改造,昔日污染严重的老工业区发生根本性转变,长株潭产业结构逐渐从高消耗、高排放、不可持续的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向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模式转型。

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是国家“一五”、“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8个老工业基地之一。从2014年起,株洲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了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攻坚战,探索出了一条“土地收储+搬迁奖补+转型支持+就业帮扶”的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新路子。截至2018年底,老工业区261家企业全部关停,收储自有土地企业56家,帮助有意愿且符合条件的61家企业实现了转移转型。

湘潭竹埠港老工业区是2011年国务院批复的《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中明确的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七大重点区域之一,也是2013年湖南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涵盖的五大重点区域之一。2013年9月,湘潭市委、市政府按照“退二进三”的要求,全面启动竹埠港化工企业关停工作,截至2014年底完成全部28家化工企业的关停工作。竹埠港区域化工企业关停退出以后,湘潭市加快了竹埠港区域的开发建设进程。目前,随着中国(中部)岳塘国际商贸城、金阳农产品商贸物流中心、盘龙大观园等一大批服务业项目落地,“湘江第一岸”竹埠港新城已展翅高飞。

长沙坪塘老工业基地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陆续集聚了数十家建材、化工企业,污染严重超标,成了美丽湘江之滨的一道“伤疤”。2008年,长沙市政府启动“退二进三”工程,先后关闭一大批水泥、化工企业,新生水泥厂,两年时间内31家污染企业实现全面关闭退出。2014年,长沙市委、市政府确定大王山片区的整体规划定位为具有国际水平的旅游度假区、山水洲融合的绿色新城。通过生态修复和产业转型,目前已建成大王山生态旅游示范区,成为“两高”产业区域整体退出样板工程。

2013年以来,湖南省累计投入各类资金500多亿元,关闭流域涉重金属污染企业1182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7平方公里,复绿矿山1500多公顷。短期“伤筋动骨”的转型阵痛,换来长久“脱胎换骨”的绿色发展。2019年,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排放削减量比2008年下降50%以上,湘江流域水质显著改善,重金属污染有效遏制,真正实现了江水清、两岸绿、城乡美。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

做好绿心保值增值文章

绿心地区是“城市之肺”。湖南省以“共享一片蓝天、共饮一江碧水”为目标,创新长株潭生态“绿心”保护模式,构建城市群生态发展的组团式空间布局,打造城市群公共“生态客厅”。

长株潭“绿心”面积达528.32平方公里,共划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控制建设区三个层次,其中禁止开发、限制开发区的面积占“绿心”总面积的88.4%。

以“铁心”守护“绿心”,才能换来长株潭“一心常绿”。为此,湖南在颁布实施《绿心保护条例》和《绿心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建立了“绿心”保护目标责任制,市、县、乡三级人民政府逐年逐级签订保护目标责任状。还同步开发了“天眼”卫星监控系统,每季度对“绿心”地区新增建设用地行为进行全面监测,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监控模式。长株潭三市组建“绿心”地区联合执法队伍,逐步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同、区县联动的执法合力。数据显示,长株潭三市森林覆盖率由2007年的55.2%提高到2019年的56.35%。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键在于做好绿心保值增值文章。

株洲市探索实施了绿心地区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管理办法,依据《绿心保护条例》对补偿区域基础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评估考核,从2016年起,市本级安排绿心地区工业项目退出资金3050万元。在生态绿心地区火毁林复绿和荒山新造林6300亩,林相改造6100亩。眼下,九郎山率先建成生态绿道约214公里,成为长株潭生态绿心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湘潭市岳塘区昭山镇七星村位于长株潭城市群中心“金三角”地带,近年来,该村依托乡村旅游产业,以村合作社为平台,因地制宜探索拓展多元化经营开发模式,发展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业产业和打造七星村“五园一长廊”特色文化街区项目,在丰富游客体验、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着力打造艺术村落,让乡愁留在“绿水青山”之间,初步形成了“处处是景点、户户有就业、人人能增收”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加速融入长江经济带

“长株潭一体化发展要继续抓下去、抓出更大成效。”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考察期间,对长株潭一体化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湖南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推动长株潭一体化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三干两轨”加快建设,“一小时通勤圈”加速形成;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一批国家级平台落户,形成一批千亿产业、千亿集群、千亿园区;规划建设绿心中央公园,三市共同守护“绿心”;政务服务事项“跨域通办”,推进教育、医疗等资源共享……眼下,长株潭一体化三十大标志工程加速推进,三市正围绕“十同”行动唱好协同发展“三城记”。

在新发展格局下,城市间已呈现“抱团”协同发展新格局,在逐步提升长株潭都市圈国际化和外向度上,三市已迈出铿锵有力的步伐。

今年3月,长沙、湘潭、株洲为代表的长株潭都市圈三市,正式与宁波、合肥、南昌、郑州、武汉、贵阳等多个城市举行长株潭都市圈与长江经济带部分城市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签约仪式,全面提升区域政务服务“软实力”,优化营商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签约仪式推动了7省9市之间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是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的重要举措。目前,长沙已对国务院公布的多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进行优化流程再造,同时整理出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安、社保、市场监管、税务、公积金、不动产等政务服务。

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奋进中的长株潭城市群,已找准对接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切口和环绕发力点,既发挥了“带”的优势,又体现了“绿”的底色,正以践行“三高四新”战略排头兵的坚定决心和昂扬斗志,全力投身“巨龙腾飞”的伟大事业,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力争上游、彰显更大作为。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