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以生态大保护促区域高质量发展实现城市华丽转身
摘要:把生态保护作为“先手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增绿护水为重点,强力推进“十百千万亿”工程,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杨海燕 记者范纪安报道 近年来,三门峡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扣“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突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谋划、综合治理、系统提升,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三门峡市推进黄河流域(三门峡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科学编制三门峡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围绕“生态环保、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产业转型升级、文旅融合”等重点领域,谋划储备项目1117个、总投资8334.26亿元,基本形成了“十百千万亿”工程联动发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齐头并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持续提升,守住了“蓝天绿水好空气,青山绿水白天鹅”,初步实现了从资源型向生态型城市跨越的华丽转身。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初冬时节,美丽的天鹅城三门峡植被依旧茂盛,站在黄河廊道远望,已有三两只天鹅到达河滩湿地。从空中俯瞰,一条绿廊沿着黄河起伏延伸。据三门峡市黄河生态廊道相关负责同志介绍,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工程共分三期,总长度约190公里。自2020年2月底开工建设,6月底已完成一期工程44.7公里,自大坝至函谷关108公里,已经全面连通,三门峡市主城区沿河景观群的王官黄河湿地、黄河公园、陕州公园、天鹅湖湿地公园已实现了串连,向市民开放。往年湿地未经开发,一片荒芜,天鹅只能飞去天鹅湖。黄河廊道开工建设后,湿地同步治理。去年开始,上万只天鹅飞至黄河湿地,引来游客无数,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把生态保护作为“先手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增绿护水为重点,强力推进“十百千万亿”工程,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18条黄河一级支流综合治理全覆盖。已完成函谷关到大坝全部9条支流治理,关停沿黄排污企业800余家,治理小流域127条,弘农涧河等主要支流水质从劣Ⅴ类治理到Ⅱ—Ⅲ类之间,实现了城市生态水系良性循环,今年将实现境内18条黄河一级支流综合治理全覆盖。
百里黄河湿地生态修复效果显著。清理黄河湿地违规企业24家(处),拆除违规设施面积21.49万平方米,生态修复面积185.54万平方米,稳定和扩大湿地面积。因地制宜建设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野生鸟类在三门峡市黄河湿地保护区栖息越冬数量达100余万只300余种,特别是在黄河库区越冬的大天鹅数量达15395只,占全国总量的73.1%,创历史最高记录,分布区域由过去的十几平方公里扩大到一百多平方公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白天鹅核心栖息地。百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建设已完成72.5公里,绿化面积1.622万亩,栽植各类苗木104.51万株,修复湿地3000余亩,生态廊道功能初步显现,成为全省廊道建设的示范性标志工程。目前,二三期同步实施,年底前将实现230公里全线贯通。
千里城市绿廊基本形成。持续开展国土绿化提速提质行动,积极推进城乡绿化美化,加快森林三门峡建设,高标准完成国土绿化目标任务。截至目前,全市共新增造林37.84万亩,义务植树726.3万株,森林乡村示范村绿化7172.02亩,国家储备林项目营造林4.38万亩,建设城郊南山北岭生态屏障示范点3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0.72%,森林资源稳步提高。集生态防护、生态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千里绿廊”已基本形成。
万亩矿山修复成效显现。深入实施生态修复及绿色矿山建设“春霖”行动,累计修复矿山7.24万亩,治理历史遗留矿山1.1万亩、持证矿山6.15万亩。全面打响小秦岭生态治理攻坚战,累计投入77万人次、1.89亿元开展矿山治理修复,解决了50多年矿山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绿盾2017、2018”国家专项检查行动中受到充分肯定,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进典型。
亿吨淤积泥沙综合利用全面启动。与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密切合作,加强水沙调节等重大问题研究,谋划实施亿吨淤积泥沙综合利用工程,目前,《三门峡库区库容恢复及泥沙资源利用可行性论证》、《三门峡水库2021年清淤试验方案》已编制完成,即将进入实施阶段。
推动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立足比较优势,努力探索符合三门峡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坚持做大增量、优化存量、主动减量、提高质量,谋划实施高质量发展项目,强化项目支撑,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
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稳步推进。在果品、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优势农业上持续发力,打造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目前,30万亩黄金苹果产业带、10万亩枣林等特色水果产业带、70万亩中药材产业带和万亩高山精品蔬菜产业带已经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伏牛山香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有序推进,沿黄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持续强化延链补链强链,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升级,金渠集团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可提供标准金锭企业资质验收,中原黄金冶炼厂、国投金城冶金营收和利润大幅提升,黄金珠宝业持续加快发展;宝武铝业一期30万吨铝合金精深加工项目建成投产,恒康铝业全面复产,宝武铝业二期、铝基新材料研发中心建设持续推进,铝工业加快向中高端延伸和全产业链发展;陕州冶金工业园、明珠电冶等刚玉企业改造成效明显,瑞尔新材料10万吨低钠白刚玉项目建成投产,颐万新材料7万吨铝基纳米材料项目开工建设,刚玉产业绿色化发展加快;峡光高分子材料公司5万吨己二腈项目开工建设,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任务全面完成;仰韶酒业加快推进“一庄五园”建设,营收逆势增长30%,豫酒领头羊的地位更加巩固。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宝鑫电子4万吨铜箔二期、三期工程一段建成投产,汇盛铜业23万吨铜精深加工项目落地开工,朝辉铜业10000吨压延铜箔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铜产业增加值连续三年增长30%以上,国家级铜箔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加快创建,“中国铜箔谷”品牌进一步叫响,将成为全国重要的铜箔生产基地和全省最大的铜产业基地;锐意泰克新能源商用车一期、易事特5G+科创园一期项目6个月内建成投产,创造了“三门峡速度”,猛狮科技、星能科技、中科芯时代等一批高科技项目快速推进;骏通汽车智能制造行业领先,化工机械公司被工信部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车重装轨道交通产业链加快打造,21家企业完成铸造产能评定,装备制造产业不断完善;渑池广宇生物年产2000吨中成药扩建项目建成投产,赛诺维制药被认定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祥化工年产2×10万吨PBT项目二期、河南峡光年产5万吨己二腈等项目加快实施,义马、陕州两个化工园区改造提升,将建成全省最大的精细化工产业园区。
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文化保护传承成效显著
将延续历史文脉,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赋能高质量发展有效载体,全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着力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深入实施黄河文化遗产本体保护工程,高水平保护利用仰韶村、庙底沟、西坡、崤函古道等重要遗址,加力打造“早期中国”文明长廊。实施灵宝老子文化传承振兴工程、庙底沟和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北阳平遗址群保护性展示工程等项目10个,完成投资31.5亿元。
深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全面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依托黄河沿岸142处文旅资源,谋划实施文旅项目31个,总投资124亿元,其中湖滨区沿黄文化公园、函谷关文旅港等20个项目正加快建设,黄河流域旅游目的地城市加速崛起。
积极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高标准筹备中国考古学暨仰韶文化发现和命名一百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持续办好三门峡国际黄河文化旅游节、中国摄影艺术节等重大节会;出版了《文化三门峡》系列丛书,举办了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等系列活动,多角度展现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成果;陕州区地坑院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河南省文旅厅命名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陕州锣鼓书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虢州石砚、卢氏烙画等11个项目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
强化对外宣传展示。仰韶科技有限公司、弘焱文化传播公司等7家文创企业40余件文创产品纳入全省“黄河之礼”文创平台。开行10趟“三门峡·天鹅号”高铁旅游专列、12趟“天鹅号”普通旅游列车以及中国首列“天然氧吧专列·三门峡号”,推出集火车、美景、人文、历史“四合一”的高品质旅游服务。
“黄河环绕而过,带来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也带来了风光无限的生态自然。”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三门峡市将深刻贯彻落实总书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讲话精神,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为实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相信未来,逶迤而去的黄河在三门峡有多长,与她蜿蜒同行的绿廊便将延伸多远,“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文化城”,三门峡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