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光”在行动 让愿景变为现实
摘要:初步核算,2020年,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合计5.3亿千瓦,距我国所确定的到2030年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还有相当距离。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王晓涛
1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世界领导人峰会发表书面致辞,建议“聚焦务实行动”。他强调,中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这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习近平主席再次在重要的国际会议上提到“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
此前的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强调,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将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第一期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的项目已于近期有序开工。
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对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用之大、意义之重非同一般,而1亿千瓦的项目有序开工,则标志着中国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的号角已然吹响!
项目集中开工
展现中国的雄心与决心
众所周知,我国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等地区,面积广阔,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技术可开发量占全国比重60%以上。充分发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建设条件好、受土地利用影响小的特点,结合电网与消纳利用条件,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促进能源结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型的重要举措。
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经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确定了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规模约1亿千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陕西、新疆6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
据了解,10月中下旬,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4省区集中组织开工了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主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
——10月15日,甘肃省在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华电集团光伏治沙项目现场,与嘉峪关、金昌、酒泉、张掖、白银、庆阳6市和酒钢集团公司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举行2021年全省1285万千瓦新能源项目集中开工仪式。
——同日,青海省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海南、海西基地项目举行开工仪式,总装机容量达1090万千瓦。
——在内蒙古,10月16日,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开工;10月20日,托克托200万千瓦外送项目举行开工仪式。
——10月20日,宁夏组织举办了国家大型光伏基地国能宁夏电力公司200万千瓦光伏项目开工仪式。
短短几天,从河西走廊到青藏高原,再到黄河几字弯区域,我国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接连开工,总规模近3000万千瓦,拉开了第一批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项目开工序幕,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了我国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雄心与决心。
资源综合利用
实现生态经济减碳多重效益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了解到,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力发展风电光伏项目,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坚持多能互补生态融合发展、坚持示范引领,有利于加强土地、风能、太阳能等多种资源综合利用,在提高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加大清洁低碳能源供应水平的同时,可获取显著的生态、经济和减碳效益。
一是生态效益突出。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治沙改土、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多位一体循环发展模式,开展风电光伏治沙、防风、固草,系统保护和修复沙漠、戈壁、荒漠地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实现新能源与生态融合发展、友好发展。
二是经济效益显著。发挥西部北部地区风光资源优势和沙漠、戈壁、荒漠地区未利用土地优势,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通过输电通道送到东中部地区,既能够实现西部和东中部地区在土地资源、绿色能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又能够促投资、稳增长,带动西部地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三是减碳效益明显。通过建设风电光伏大型基地项目,既有利于推动风电光伏大规模、高水平发展,还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优质的绿色电力支撑,推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
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康军在开工仪式上介绍,甘肃省集中开工的1285万千瓦项目,不仅依托沙漠、戈壁、荒漠地区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体现生态环境效益、节能减排效益、经济效益等,而且突出了“光伏+治沙”“光热+风光电”、新能源就地消纳、依托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配套工程、自主安排发电项目等多样化特征。
“这批‘光伏+治沙’项目建成后,治理沙漠面积将达到7.5万亩左右,会持续改善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康军在展望开工项目建设前景时表示,本次集中开工的新能源项目计划2023年底前全部建成并网发电,建成后年发电量达到256亿千瓦时,可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561万吨,对优化甘肃能源结构、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助推甘肃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甘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行动坚持不懈
愿景才能变为现实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起步之初的小型示范项目,到今天单体项目规模上百万千瓦,我国风电光伏事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历程,无疑是对这句古语最好的诠释。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国家能源局了解到,我国风电光伏事业起步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风电初期主要利用外国政府赠款建设小型示范风电场,或利用国家资金资助投资建设小型风电场项目、研制小型风电机组;光伏发电在发展初期,很长一段时间内仅限于小功率电源系统,如航标灯、铁路信号系统、高山气象站仪器等,功率一般在几瓦到几十瓦之间。而今,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其中风电光伏功不可没。截至2020年底,我国风电总装机2.8亿千瓦、光伏发电总装机2.5亿千瓦,分别连续11年、6年稳居全球首位。
同时,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例如:低风速风电技术位居世界前列,国内风电装机90%以上采用国产风机,10兆瓦海上风机成功并网发电。光伏发电技术快速迭代,多次刷新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中国光伏产业占据全球主导地位,为全球市场供应了超过70%的组件,在光伏组件全球排名前十的企业中,就有7家是中国企业。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全产业链集成制造有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近10年来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单位千瓦平均造价分别下降了30%和75%左右,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
初步核算,2020年,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合计5.3亿千瓦,距我国所确定的到2030年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还有相当距离。令人高兴的是,10月2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1~9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2.9亿千瓦,同比增长9.4%。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0亿千瓦,同比增长32.8%;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2.8亿千瓦,同比增长24.6%,增长势头强劲。
习近平主席在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世界领导人峰会发表书面致辞中引用了古人的话“以实则治”。“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需要的是各方携手强化行动,而非空喊口号。作为负责任的国家,中国坚持言出必行,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因为中国深信,只有行动,愿景才能变为现实。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