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 正文

“中国方案”助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

2021-10-19 10:05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在2010年10月日本名古屋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0次会议上,通过了“爱知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它为中长期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设定了框架。2020年9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发布报告称,2010年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中的20个行动目标,没有一条完全实现,仅有6个目标部分实现。

 游人在北京颐和园赏花。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苗露/摄

游人在北京颐和园赏花。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苗露/摄

中国经济导报 记者季晓莉  刘颖 10月11~15日,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在中国云南昆明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取得重要成果:多位国家领导人和联合国秘书长线上出席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讲话,为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注入了强大信心和政治推动力;达成“昆明宣言”,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磋商提供了政治指引;中国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尽显东道国风度。

这是中国第一次主办如此高规格的多边环境会议,COP15将制订一份未来十年的路线图——确定直至203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和方向。

《生物多样性公约》面临的问题

地球正面临着迄今为止生态系统和物种灭绝最为严重的威胁。2019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发布生物多样性评估报告,指出人类“严重改变”了地球3/4的陆地表面,并有100万物种濒临灭绝,而且许多将在几十年内灭绝。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2020年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指数报告,1970~2016年,野生动物种群平均规模下降68%。

经过讨论后,今年7月,《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秘书处发布了“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第一份正式草案。这份框架经过在线谈判期间进一步完善后,提交给CBD的196个缔约方,在昆明COP15会议上得到审议。

该框架提出了21项目标、10个里程碑。主要目标包括: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区域,尤其是对生物多样性及其对人类的贡献特别重要的区域得到保护;进一步将外来入侵物种的引入率降低50%,并控制或根除这些物种以消除或减少其影响;将流放到环境中的富营养物质至少减少一半,将杀虫剂减少至少2/3,并消除塑料废物的排放;通过基于自然的方法,每年至少为全球气候变化减缓工作作出相当于减排100亿吨二氧化碳的贡献等。

《生物多样性公约》面临的难题是各国政府能否制定相应的本国目标以及监管和立法体系,使参与者、特别是公司和金融机构发挥作用。

很多发展中国家,包括印尼、巴西、中国等,因为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因此有强烈的意愿签署公约;而有些资金实力雄厚的国家却并不是很重视,如美国至今未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的统计显示,全球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缺口为1030亿~8950亿美元,以现有资金投入来看,缺口平均达7110亿美元。

实际上,各国政府连续几十年未能完全实现遏制自然破坏的目标。虽然公约制定者们给出了更多的量化指标,但并未彻底解决问题。因此,本次公约单独制定了配套的机制,如报告和问责制度、如何为落实目标提供资金、能力建设和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等,以便目标可以量化和统一报告与追踪。

COP15执行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崔书红称,在制定未来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时,应当考虑客观因素影响,充分吸取和借鉴“爱知目标”执行中的经验和教训,“框架”目标应兼具雄心与务实。

作为一个缔约方众多的国际协定,《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谈判注定是复杂而艰难的,没有强制性的履约机制,这也是国际法的普遍问题。

中国方案:多种方法保护生物多样性

中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中国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提出并实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重要举措,不断强化就地与迁地保护,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10月8日发布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这样介绍。

自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截至目前,中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2015年以来,先后启动三江源等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统一管理、整体保护、系统修复。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创新,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我国将具有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和生态极脆弱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进行严格保护,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天山山脉、内蒙古高原、大小兴安岭、秦岭、南岭,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海岸带等,涵盖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红树林、珊瑚礁及海草床等重要生态系统,覆盖全国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键区域,保护绝大多数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

中国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充分考虑重要生物地理单元和生态系统类型的完整性,划定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中国持续加大迁地保护力度,系统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生物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水平显著提高。截至目前,建立植物园(树木园)近200个,保存植物2.3万余种;建立250处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6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人工繁殖成功。

截至2020年底,中国形成了以国家作物种质长期库及其复份库为核心、10座中期库与43个种质圃为支撑的国家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为90%以上的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品种建立了国家级保种单位,长期保存作物种质资源52万余份、畜禽遗传资源96万份;保存林木种质资源4.7万份,保存种子种苗1.2万多份;112种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实现野外回归。近10年来,中国平均每年发现植物新种约200种,占全球植物年增新种数的1/10。

中国实施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极大缓解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中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连续3个监测期实现了“双缩减”。2000~2017年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25%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

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地区、各领域中长期规划。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作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重要工作内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从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政策与法律体系等10个优先领域,以及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等30个行动方面对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有力指导。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指标纳入地方考核。

近10年来,中国颁布和修订了20多部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法规,覆盖野生动植物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安全、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等领域。

2017~2018年,我国连续两年安排超过2600亿元资金投入生物多样性相关工作,是2008年投入的6倍;2020年,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首期募资规模885亿元。

中国是最早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1992年以来,中国作为公约及其议定书的缔约方,按时高质量提交国家报告。中国在设立陆地自然保护区、恢复和保障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增加生态系统的复原力和碳储量等3项目标超额完成目标,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可持续管理农林渔业、可持续生产和消费等13项目标取得良好进展。

2019年以来,中国成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核心预算的最大捐助国。

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现在就开始行动

“全球生物多样性近年迅速恶化,如果世界各国不努力改变消费和生产方式,不更深刻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安全,我们将面临全球性灾难。”埃及总统塞西在COP15领导人峰会上说。

法国总统马克龙则表示:“我们这一代必须推动形成合力,形成以自然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坚持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马克龙介绍了法国的资金投入,希望全球已有的各类基金行动起来,以可持续的方式保护和治理生物多样性。

亚洲开发银行行长浅川雅嗣宣布,10月14日当天,亚行启动“区域迁飞区倡议”。此倡议覆盖从北极圈到新西兰之间的22个国家,将保护和扩大亚洲鸟类迁飞路径沿线30个关键湿地,并有望提高当地社区和城市的气候适应能力;同时,通过《健康海洋和可持续蓝色经济行动计划》,亚行提供50亿美元投资的承诺已取得重大进展。

“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我们要携手同行,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习近平主席围绕人类要怎样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个命题,提出了4个倡议——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以人民福祉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国际法为基础,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

《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坦言,过去十年,“爱知目标”并未得到强有力的执行,因为牵扯到各方利益,往往要比计划实施时间晚三四年才得到落实。而这次大会则取得了相当多的积极成果,除了中国承诺的各项举措外,英国、法国等国家的领导人和欧盟均承诺加大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资金投入。慈善界和金融界也有相关承诺来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现在就行动,不能等到‘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通过才开始。”伊丽莎白·穆雷玛表示,通过此次大会,她看到全球的方方面面已将言辞转为实际行动。此外,协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正在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知识小卡片

A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在内的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是支持陆地和水下所有生命的基础,为人类提供清洁的空气和水、食物、衣物、生产生活原料等,还帮助缓解气候变化。每个物种在保持生态系统健康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的丧失将有可能增加传染病和病毒传播的风险。全球有超过30亿人的生计依赖于海洋和沿海的生物多样性,超过16亿人依靠森林和非木材林产品谋生。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驱动因素包括土地利用和海洋利用的变化,其次是对生物的直接捕杀、气候变化及污染。人类应保护自然,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B《生物多样性公约》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与会各国共同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生物资源保护被列入26项原则之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8年11月召开了生物多样性问题特设专家工作组会议,在1992年通过《生物多样性公约》协定文案,同年6月5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开放供签署。

1993年,《生物多样性公约》正式生效,公约确立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其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遗传资源而产生的惠益三大目标。迄今,已经有196个国家签署该公约。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制定中,每10年缔约国将设定一揽子目标,然后在接下来的10年里去执行。2020年是新的10年的起点,而昆明主办的COP15恰好在该重要节点上。

C“爱知目标”

在2010年10月日本名古屋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0次会议上,通过了“爱知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它为中长期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设定了框架。2020年9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发布报告称,2010年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中的20个行动目标,没有一条完全实现,仅有6个目标部分实现。

现在中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占到了陆域国土面积的18%,提前达到了“爱知目标”所提出的到2020年保护17%的陆地目标。截至目前,中国已有3项目标进展超越了“爱知目标”:包括恢复和保障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增加生态系统的复原力和碳储量,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中国实施“爱知目标”的总体情况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责任编辑:唐雅丽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