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清洁能源
摘要:《方案》的总体要求提出,以产业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为纽带,创新区域合作发展模式,统筹京津冀地区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建立三地氢能产业发展统筹机制,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布局。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成静
氢气具备来源广泛、清洁高效和应用场景丰富等多项优点,被认为是清洁多能的二次能源载体,是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理想媒介,是全球能源技术革命和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氢能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为牵引,将氢能列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50年,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7亿吨,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京津冀区域是国内最早开展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研发和示范应用的地区之一,具备研发实力突出、产业基础完备、氢能供给多元、产业链完整、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三地产业与经济结构互补性强,为区域协同发展氢能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
日前,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了《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3年前,北京市将力争建成37座加氢站,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到2025年前,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氢能产业相关企业、机构数量约150家,其中氢能供应领域73家,燃料电池领域89家。2020年,北京市氢能产业实现产值约30亿元。
《方案》提出,北京将以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重大示范工程为依托,2023年前实现氢能技术创新“从1到10”的跨越,培育5~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减少碳排放100万吨。尤其在交通运输领域,推广加氢站及加油加氢合建站等灵活建设模式,力争建成37座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
“到2025年前,北京将具备氢能产业规模化推广基础,产业体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培育10~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氢能产业关键部件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成3~4家国际一流的产业研发创新平台,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200万吨。”上述负责人表示,在交通运输领域,力争再新增37座加氢站建设,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
《方案》的总体要求提出,以产业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为纽带,创新区域合作发展模式,统筹京津冀地区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建立三地氢能产业发展统筹机制,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布局。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北京市将依托能源、电力央企,在京津冀地区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高质量、智能化、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制储氢与加氢基础设施项目。“2023年,预计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及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用氢量约为50吨/天,到2025年将达到135吨/天。2022年前,北京市氢气日产能达到68.8吨,基本满足应用端用氢需求;到2025年用氢量缺口部分,由京津冀统筹布局产能解决,保障氢气供应体系持续稳定,并逐步提升绿氢供给比例。”
《方案》还公布了多个氢能应用示范场景。在绿色冬奥方面,将应用燃料电池汽车,在延庆等山地赛区承担观众或工作人员的运送服务。“延庆赛区赛时燃料电池车的客运服务应用规模为212辆,赛后车辆将用于公交服务。”该负责人说,同时,将以“宜电则电,宜氢则氢”为推广原则,聚焦冬奥客运、大宗物资运输、渣土运输、港区作业、物流配送、市政环卫等10类以中远途、中重型为主的应用场景,完成5300辆自主化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应用。
在京津冀区域,往返于各港口至北京的运输线路、重点企业物流专线和以农副产品为重点的生活必需品运输线路上,将构建京津冀燃料电池重卡货运走廊,实现氢燃料电池牵引车和载货车的分阶段替换。到2025年,共计替换约4400辆,实现柴油替代约14.5万吨/年,减少碳排放约46万吨/年。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