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生命——云南亚洲象北移南归全景纪实(4)
摘要:如云南大学亚洲象研究中心负责人陈明勇所言,“亚洲象如此长距离北迁,在我国尚属首次”;而且“象群处在无序游走状态,一直往北走,往北由于海拔不断上升,山林中的食物更为稀少,这样的行为不可思议”。
七
大象其实也是某一种精神哲学的生动载体。在历史的演进中,它的存在赋予人类文明以别样的身份和意义。中国古人以象为吉兽,《尔雅》有“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的说法,西晋史书《帝王世纪》则记载:“舜葬苍梧,下有群象常为之耕。”可见大象从远古时期就亲近人类,接受人类驯化。由于身躯庞大、仪态庄严,常被用于仪仗之中,是为“仪象”。“象舞”则在先秦时期就成为礼乐构建的一部分。“瑶光之精,散为象变”;象有着与日月同辉的美好含义,和祥云、异兽、瑞鸟一样,象征着政通人和与太平盛世,显示着一个民族强大自信的深层底蕴。
古人将“象”字延伸,指代大象的生活环境和整个生态系统,以及万物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逐渐引申到哲学层面,直至抽象出精神领域的“显象”“象征”“大象无形”这样的自然哲学思想,常被引申为大道、常理、自然规律。中国哲学中“象”的智慧便是以天道自然为基础,如《周易·系辞》所云:“圣人立象以尽意”;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本质,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宏阔“天道”。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推进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物种多样性与生态整体性相辅相成,互为彼此,互成因果。人并非是以一种固定的姿态、职责与自然万物融合在一起的,但又与自然从不曾分离过。在这样的融合之中,“自然之象”才是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移大象工作指导组常务副组长、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司长张志忠,多年来一直高度关注云南亚洲象的保护和安全防范相关事宜,此次也对云南省处置北移大象的相关工作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指导。如他所说,这次“野象北上”事件传递出的精神内涵,与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高度契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这是普洱市思茅区六顺镇外的亚洲象观测站。(无人机照片,6月15日 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摄)
所谓生态责任,就是人类对自然整体的责任。这次由一个野象群开启的奇幻旅程,是一次人与野生动物的友好对话,也是在教导人类谛听自然、审视自我,同时增长希望,安抚不安。同时,也是对美丽中国青山绿水的惊鸿一瞥,是对自然与人类和谐状态的期望,是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启迪出的理智与情感,正是凭藉这样的理智与情感,我们才可以凝心聚力,共同谱写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光明未来。
作者:刘东黎 胡璐
责任编辑:宋璟
(原标题:致敬生命——云南亚洲象北移南归全景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