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 正文

受益人口增至7900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调水400亿方

2021-08-05 10:43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连续安全平稳运行2400多天,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工程优化了水资源配置格局,保障了群众用水安全,复苏了沿线河湖生态环境,受水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记者 | 成静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19日(8时),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自陶岔渠首累计调水入渠水量达400亿立方米,向河南省供水135亿立方米,向河北省供水116亿立方米,向天津市供水65亿立方米,向北京市供水68亿立方米。其中,向津冀豫生态补水59亿立方米。中线工程已成为京津冀豫沿线大中城市地区主力水源,直接受益人口增加至7900万人,比2015年通水1周年时的3800万受益人口增加1倍多。

据水利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连续安全平稳运行2400多天,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工程优化了水资源配置格局,保障了群众用水安全,复苏了沿线河湖生态环境,受水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由“辅”变“主”优化供水格局

据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近7年来,工程供水由“辅”变“主”,已由规划时的受水区沿线大中城市生活用水的“补充水源”,转变为“主要水源”,改变了京津冀豫受水区供水格局。各受水城市的生活供水保证率从最低不足75%提高到95%以上。

另外,工程供水目标达效速度由“慢”变“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量逐年递增,通水6年即达效,2020年度实际供水86.22亿立方米,超过中线工程规划多年平均供水规模。随着调水量的递增,受水区用水需求由“弱”变“强”,沿线各省市在节水优先的前提下,高效利用南水北调水源,北京已3个年度、天津已连续5个年度加大南水用水水量,河南、河北两省年度南水用水量呈逐年增加趋势。

目前,北京1300万群众喝上甘甜的南水,南水占主城区供水量的7成多,同时大兴、门头沟、昌平、通州等部分区域也用上了南水。南水已成为保障首都城区用水需求的主力水源。为更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北京市累计完成市内配套输水管线约130公里,其中含团成湖调节池向密云水库反向输水管线22公里,实现了南水北调中线水与密云水库的连通。

在天津,1200万人受益,南水已成为天津城区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14个主城区居民全部用上南水。为提升农村居民饮水质量,天津建设集中供水厂,延伸自来水管网,逐步用南水代替地下水源,覆盖了2817个村、286.8万农村居民,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河南郑州、南阳、平顶山、漯河、周口、许昌、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濮阳等11个省辖市,以及邓州、滑县等40个县级市的2400万群众全部用上南水。

河北3000万群众受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范围已覆盖石家庄、邯郸、邢台等7个省辖市,以及定州、辛集等90余个县级市。

生态补水改善河湖环境

据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优化供水格局的同时,还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截至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北方48条河流生态补水达59亿立方米,其中,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段回补37.89亿立方米。受水地区河湖水质提高,水生态系统修复,区域水环境质量和宜居性明显提升。”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河南、河北境内白河、滏阳河、七里河、瀑河、大清河等多条河流水清岸美。白洋淀蓄水量达3.67亿立方米,水面面积达267平方公里,水质持续好转,湖心区水质稳定为四类,达到近10年最好水平。

今年6月7日~7月9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滹沱河、大清河等河北省多条河流实施夏季生态补水,中线总干渠补水总量达1.14亿立方米。此次补水,助力滹沱河、瀑河、南拒马河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子牙河、子牙新河等已断流的河道重现生机。补水后的滹沱河沿线两侧10公里范围内,地下水水位回升0.54米。

据介绍,由于南水的持续补充,近年来,北京逐步关停自备井、大幅压采地下水,还利用南水向重点水源地及城市河湖补水,地下水水位显著回升。水务部门数据显示,自2016年起,北京地下水水位开始“止降回升”,目前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已累计回升3.72米。

延庆、昌平等京郊地区干涸多年的山泉,在通水后陆续出现了复涌现象。居民使用后的南水进入再生水厂处理后,再注入河道,凉水河、清河、北运河等曾被冠以“臭水河”的城市河道终于“摘帽”,河边的居民楼都升级成了“河景房”。充沛南水源源不断为北京注入新活力,让北京构建出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新格局。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