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 正文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打造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样板

2020-04-15 08:30 中国发展网
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 污水治理

摘要:“下一步,将完善垃圾分类投放、运输、处理体系并在全旗范围内推行,努力实现生活垃圾不出村、镇的处理模式,极大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实现农村牧区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白永龙表示。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白玲迪、记者梁喜俊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以下简称“伊旗”)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予以通报表扬。截至目前,伊旗已建成市级美丽乡村18个,自治区新农村示范点11个,国家和自治区级休闲农牧业旅游示范点3个,查干柴达木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乡村”。

近年来,伊旗旗委、政府坚持谋全篇、抓统筹、促融合,一把手总抓、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发力,健全完善责任有主体、管理有制度、运行有经费、治理有设施、管护有队伍、成效有考评的工作机制,确保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各项工作有序高效推进。

5e948acf03a9c

污水处理厂出水及人工湿地 伊旗住建局/摄影

2020年,是内蒙古自治区完成“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之年,按规划将实现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实现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改善是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伊金霍洛旗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以下简称“伊旗住建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决策部署,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紧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探索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治理新模式,合理布局新规划、广泛探索新技术,从薄弱处入手、从关键处突破,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努力打造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样板。

推行“垃圾革命”

据了解,伊旗垃圾处理的传统模式是垃圾收集、转运、分选、无害化处理、填埋,这种模式在镇村虽然利用原有的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具有建设投资成本低等优势,但在转运过程中存在二次污染、垃圾单位处理费用高(250元/吨)、额外产生运输费用(90-100元/吨)等弊病。

5e948ad3d8a1c

伊旗垃圾转运与处理站 伊旗住建局/摄影

2019年,伊旗住建局为了有效解决镇村垃圾处理难题,因地制宜,试点推行了生活垃圾就地处理模式,将镇村产生的垃圾分类投放、分类处理。

“我们针对建筑垃圾、石块、渣土等不可燃的无害垃圾直接填埋;对塑料等不可回收的可燃性垃圾采用低温闪蒸矿化裂解技术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可生产直接利用的无害炉渣。”伊旗住建局副局长白永龙介绍,对于闪蒸矿化处理设备,我们按照人口居住密度和垃圾产生量进行分级安置,人口密度高、垃圾产量适中的地区设置固定的大型闪蒸矿化处理装置,人口密度低,垃圾产量少的地区安放移动式闪蒸矿化处理装置或垃圾分类收集转运两种方式进行处理。

在他看来,这与传统垃圾处理模式相比,虽然需要投入新设备与应用技术,但省去转运和分选环节,同时垃圾单位处理费用也比较低,从而极大的降低了运营成本。

截至目前,伊旗累计建成农村牧区垃圾转运站14座、垃圾填埋场53处、收集点134个、垃圾池1100多个,安装配备固定式生活垃圾闪蒸矿化处理器3座、移动式生活垃圾闪蒸矿化处理器1台、垃圾箱8000多个,已形成户有垃圾箱、社有垃圾池、村有收集点、镇有填埋场、旗有处理厂的“五级联动”垃圾清运体系。

不仅如此,该旗138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覆盖率达到100%,试点引进闪蒸矿化处理设备,通过低温降解技术实现垃圾减量95%以上。

“下一步,将完善垃圾分类投放、运输、处理体系并在全旗范围内推行,努力实现生活垃圾不出村、镇的处理模式,极大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实现农村牧区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白永龙表示。

探索“污水革命”

治理农村牧区污水,减少污水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仅确保农村牧区水源安全和农牧民身体健康,更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5e948ac935f20

伊旗苏布尔嘎镇污水处理厂 伊旗住建局/摄影

伊旗在污水治理方面采取了“政府购买服务、企业托管运营、远程监控运行”的模式。在各镇、办事处和人口居住集中村建立了13座小型污水处理厂,以“远程监控+现场巡检”的管理方式,各污水处理厂通过家庭式宽带网络将运行数据、实时监控视频传输至中控平台,实现污水处理厂远程监控和管理;巡检人员主要负责日常巡检和应急事故处理,确保污水处理厂正常稳定运行,相比传统自行运行的管理方式,每年可节省成本300余万元。

针对偏远、居住分散的嘎查村,伊旗大力探索推广微型污水处理装置和移动式污水处理设施,有效解决了偏远分散农牧户污水收集难、处理难、覆盖难的问题。

“建立小型污水处理厂是我旗在鄂尔多斯市率先实现了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全覆盖,日处理能力达6000吨,水质稳定在一级A标准,覆盖农村牧区70%以上的常住人口。”在白永龙看来,这不仅大幅降低了日常维运成本,而且通过“回流式”人工湿地净化,处理后的污水全部用于园林绿化和饲草料种植灌溉,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告别了过去“污水靠蒸发”的现象。

强化“厕所革命”

近年来,伊旗把“厕所革命”作为提升城市品位和改善民生的一号工程、提高社会文明及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来抓,大力推进厕所提档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止2019年底,该旗新建水冲户厕近10000座,计划2020年新建水冲户厕4905座,全面消除镇村两级公共场所及学校幼儿园旱厕,农村牧区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全旗85%以上的嘎查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据悉,伊旗住建局在推进“厕所革命”提档升级过程中,积极探索厕所粪污治理创新模式,即结合当地实际,率先提出“黑灰分离”转化利用模式,摒弃了单独依靠三格式化粪罐的粗放做法。

推广使用两格式化粪罐,将“黑水”和“灰水”完全分离—— “黑水”经自然发酵后作为有机肥料直接还田,“灰水”简单处理后可直接泼洒降尘。

5e948adf696c2

化粪罐埋地施工现场 伊旗住建局/摄影

对于已经安装三格式化粪罐的农户,采用投放生物菌发酵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直接还田,不仅减少了污水处理环节,还降低了处理成本。同时推行农村牧区自制酵素,在减少化学洗涤用品的同时,还有助于堆肥、除臭等农业生产,推行绿色环保。

据悉,伊旗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发展、搬迁撤并”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围绕全域创建自治区“十县百乡千村”示范旗目标,积极推动村庄清洁“六项重点任务”和“三清一改”,加快实施“百村千社带万户”专项行动,并全面完成村庄综合整治任务,让美丽乡村成为全旗的一张“亮丽名片”和“绿色招牌”。

白永龙表示,伊旗针对离污水处理厂较近的人口集聚村,统一规划建设集中连户的污水管网,采用微小型无动能设备进行处理;对分散、偏远的农户采取“黑灰分离”的方式,让“黑水”作肥还田、“灰水”绿化降尘。同时结合“红色领航工程”,培养一批镇、村技术力量,坚持“实用简洁、群众自愿、适度超前”的原则,推动“厕所革命”,逐步形成“村民建、村民用、村民管”的建管一体化模式。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