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数深度融合助推智能制造走深向实
摘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以技术为纽带、政策为支撑,一场实体经济的“数字跃迁”正在上演。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李宏伟
制造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国家统计局4月16日发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我国协调发展持续改善,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趋势明显。其中,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继续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达到33.7%,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的比重是15.7%,提高0.5个百分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以技术为纽带、政策为支撑,一场实体经济的“数字跃迁”正在上演。
创新变量激活新质生产力
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基地之一。如今在东北全面振兴的浪潮中,老工业基地的传统制造业通过“数实融合”不断“脱胎换骨”,焕发勃勃生机。
全盘布局,精准落子;步步推进,稳扎稳打。如今,本溪钢铁集团有世界上最宽幅的冷轧板生产线。通过集控技术的应用和对产线控制模型进行优化,这条生产线的运行精度和效率越来越高,产品合格率提升了10%,产线的产量提升了25%。
再看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电集团”)。作为我国建设最早的发电设备研发制造基地,近年来,哈电集团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不断布局新领域新赛道,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力推动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速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例如,研制的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成功发电;参建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第四代核电站——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投入商业运行;总承包的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点项目——阿联酋迪拜哈斯彦电站项目4台机组全部投入商业运行;研制的5兆瓦电功率超临界二氧化碳锅炉,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70多年来,哈电集团共创造了280多个“共和国第一”,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5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累积获得有效专利4300多个……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已经成为哈电集团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可以说,本钢和哈电集团的转型升级之路,是东北地区制造业提档增速的缩影。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表示,没有创新,就没有新质生产力,就没有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东北地区有大量工农业产业基础,也有很多科研院所和大企业落户,要让这些创新的企业和资源在新的阶段焕发出更大的创造性和活力。
当然,除了东北地区以外,我国其他地区也正在密集出台措施,促进传统制造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正如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所说,今年一季度,我国各地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尤其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一批先进技术不断推出和应用,带动了高技术产业发展。“一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3%,这两个数据显示创新的动力在增强。”
数字技术为发展赋智赋能
当前,“数智化”正重划企业发展的起跑线,激活传统制造业“基底”。尤其是,人工智能加速迭代,AI技术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开始成为制造业、汽车、机器人等实体经济领域的重要变量,赋能千行百业。
在福建长源纺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源纺织”)绿色制造示范车间里,整齐排列的上百台纺纱设备在车间高效有序运转。这头,粗纱产品刚刚下线,就排队“搭乘”空中的自动化轨道,前往另一头的细纱设备,进入下一道工序;络筒过程中,机械手将两端线头握在“掌中”轻轻一捻,便轻松完成了纱线的接头工作;打包环节中,自动包装机械手高效地进行产品包装码垛操作。
整个流程,品种、产量、质量、能耗等集成数据在主控室电脑屏幕上不断滚动。这样一幅“科技范”十足的景象,颠覆了人们对纺织业“千人纱、万人布”的传统印象。
长源纺织董事长郑永光表示,这样的“蝶变”源自长源纺织实施5G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化纺纱生产车间项目,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纺纱装备,建成融合自动化、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于一体的纺纱生产线,让传统纺织业更“轻盈”、更“绿色”。
同时,数字化赋能先进装备制造业,正成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以输变电及通用设备行业为例,浪潮数字企业产品研发部王思源介绍说,天津特变电工作为传统输变电装备制造企业,曾面临高能耗生产模式、信息孤岛、数据统计偏差等问题。对此,天津特变电工主动谋“新”图“变”攀“高”,携手浪潮数字企业聚焦数字化工厂建模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基于浪潮海岳MES构建一体化协同制造运营平台,以生产过程中的人、机、料、法、环为对象,实现关键业务场景智能化,关键设备数控化率、联网率达到100%,生产效率提升25%,单位产品成本下降16%,产品不良率下降20%。
王思源认为,未来制造业的竞争,本质是数据驱动下“硬实力”与“软生态”的融合较量,技术扎根场景、数据赋能决策、生态共建共享。基于工业AI+数据要素实现制造业优化维度的单点突破向全链条协同发展,消费需求的碎片化倒逼生产模式向柔性化升级,绿色化与智能化的“双轮驱动”成为刚需,实现制造业在效率、质量、绿色等维度数智化转型,迈向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他表示,未来,浪潮数字企业将持续探索AI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深度应用,加强与世界一流企业合作,加快构建智能制造发展生态,赋能新型工业化建设,助推智能制造走深向实。
实数融合绘就发展新图景
业内人士说,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路径,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如今,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加速落地,加速赋能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取得新成效,“灯塔工厂”“未来工厂”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2%,已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已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340家、“5G+工业互联网”项目数超过1.5万个,反映出制造业领域实数融合正加速向纵深推进。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盛朝迅表示,当下实数融合过程中出现3个积极变化,即从数字主导到实体主导、从技术驱动到供需互促、从基建布局到生态优化。他介绍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采用了新的表述,将原来的“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改为“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这反映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正在从数字经济为主导的数实融合阶段向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的实数融合阶段转变,需以振兴实体经济为基础和出发点,加强实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从技术驱动到供需互促来讲,盛朝迅认为,一方面,我国要强化技术创新驱动,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统、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领域,通过新型举国体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国产替代与生态建设。另一方面,要促进技术应用下沉,以“人工智能+”“数据要素×”行动为抓手,推动通用大模型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应用,支持行业垂类大模型开发,重点布局智能制造、无人驾驶、智慧供应链等场景,促进“5G+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形成智能化标杆场景。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近日印发的《2025年数字经济发展工作要点》明确指出,在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方面,将实施数字消费提升行动、品质电商培育行动,打造数智化消费新场景。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协同构建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一链一策”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探索金融、文旅、医疗等领域数字化赋能路径,搭建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培育数字化转型服务商。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