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甘肃通渭:牛羊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乡村振兴“畜”引擎

2025-04-14 16:40 中国发展网 赵媛靓

摘要:从最初的6头牛,经过十多年的精心经营,他的养殖规模逐步扩大,如今存栏量已达19头。

中国发展网讯 近年来,甘肃省通渭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将牛羊养殖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扶持、技术赋能、生态循环和全产业链建设,走出了一条“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绿色发展”的现代畜牧产业发展之路,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政策红利激活产业动能

鲜花盛开的春日,走进通渭县北城铺镇芦鲜村张宏发的牛棚,十几头膘肥体壮、毛色油亮的肉牛正吃着青贮饲料。从最初的6头牛,经过十多年的精心经营,他的养殖规模逐步扩大,如今存栏量已达19头。

“我领了五六年的青贮草补贴,去年补了一万多元。政府还发放每头3000元的引牛奖补,我用这些钱翻新了牛棚。”通渭县北城铺镇芦鲜村村民张宏发说,去年出栏了6头牛,收入超5万元。

2025年,通渭县科学谋划,出台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年度发展目标:计划引进良种能繁母牛3000头,母羊3500头,定点出栏屠宰加工牛3300头、羊1000只;同时为125户搬迁户新建暖棚圈舍;在引进环节,根据不同品种和标准进行差异化补贴,在牛羊出栏时,同样给予奖励。针对当年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户,每户可获8000元奖补,助力搬迁户发展后续产业,实现安居乐业。

种养循环激活草畜新动能 

通渭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草地资源丰富,适合发展草畜产业。当地紧扣“以养殖业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做大牛羊、稳定猪禽、做强龙头、做精加工”的总体思路,打造草畜产业园,构建种养加销一体化的草畜循环发展格局。

在通渭县什川镇吴家湾村的牛棚里,一头头健硕的西门塔尔牛正享受着丰富的草料大餐。

“我村主导产业是粮兼饲草玉米,还有牛羊养殖,吴家湾村今年共种植饲草玉米3000余亩,新引进能繁母牛21头,青贮饲草玉米2100余吨。”据吴家湾村党支部书记黄刚介绍,该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通过以种促养,形成“户户种、家家养,肥还田、牛变钱”的粮草循环路子。

家湾村村民黄占胜家养了60头牛、50只羊,还种了50亩玉米地,一年能卖100多只羊,一只卖500元,育肥牛一年能卖近30头,一头1万元左右。草畜联动,种养循环,村民也过上了“牛”日子。

延链补链赋能乡村振兴 

春日暖阳中,通渭县东川工业园区工地机械轰鸣,钢筋碰撞声与混凝土泵车的嗡鸣声交织成一片。自2024年10月开工以来,这座总投资5994.6万元、总建筑面积11110.59平方米的通渭县屠宰场及肉类物资储备库建设按下“快进键”。

“目前,已经完成屠宰车间主体结构,现在正在进行设备基础及地沟施工,计划5月份进行设备进场安装。”该项目负责人姚侃介绍,在保质保量的情况下,项目计划在9月底完成试运行。

近年来,通渭县以“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为目标,将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视为优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核心,重点扶植了一批现代化程度高、发展潜力大的养殖企业。这些企业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传统小散养殖迅速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型升级,有力推动了草畜产业融合发展。

2024年,甘肃农垦兴渭牧业项目落户通渭,该项目将在通渭县建成肉牛育肥基地和陇东南国家级核心肉牛良种繁育中心,年存栏高端肉牛3000头,配套建设万亩饲草基地、饲草加工配送中心、县级综合性牲畜交易市场、肉牛副产品综合利用中心、畜产品加工营销中心、数字乡村通渭产地仓储基地和现代化屠宰加工线,实现“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全链条贯通。

通渭县正以牛羊养殖为“牛鼻子”,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书写乡村振兴的“通渭答卷”。2024年,全县肉牛存栏22.9万头、出栏9.1万头,肉羊存栏26.4万只、出栏25.6万只,肉牛肉羊产量分别达1.6万吨、0.45万吨。2025年,计划投入衔接资金0.8亿元,重点支持草畜产业规模化发展。(赵媛靓)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