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亚洲仍将成为世界经济主要引擎

博鳌亚洲论坛发布报告显示亚洲经济体GDP总量占世界比重将继续上升

2025-03-28 16:46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报告提到,尽管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大,但亚洲仍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引擎,预计2025年亚洲加权实际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4.5%,略高于2024年的4.4%。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亚洲经济体GDP总量占世界比重预计将由2024年的48.1%上升至2025年的48.6%。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季晓莉

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于3月25~28日在海南博鳌召开,今年的主题为“在世界变局中共创亚洲未来”。3月25日,博鳌亚洲论坛发布了《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5年度报告》和《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2025年度报告》两份旗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提到,尽管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大,但亚洲仍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引擎,预计2025年亚洲加权实际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4.5%,略高于2024年的4.4%。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亚洲经济体GDP总量占世界比重预计将由2024年的48.1%上升至2025年的48.6%。

亚洲经济体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报告称,尽管面对诸多挑战,亚洲经济体特别是中国、东盟等继续展现出强大韧性,在经济增长、贸易、创新、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继续走在世界前列,也孕育着新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成为稳定和支撑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和基石。

分区域看,2025年东亚地区预计实现4.3%的增长,南亚地区为5.9%,中亚地区为5.0%,西亚地区将由2024年的2.1%显著提升至2.9%。报告认为,中国、印度、越南、菲律宾、蒙古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亚洲经济体仍将保持5%以上的较高增速。

具体来看,贸易方面,亚洲对外货物贸易增速逐步回升,服务贸易保持快速增长,特别是中国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均持续创历史新高。投资方面,全球外资对亚洲经济体的依赖程度在波动中上升,近年来达到60%左右,而中国和东盟仍是对外资最有吸引力的亚洲经济体。创新方面,亚洲研发投入强度和专利申请量远超其他地区,日益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主角,亚洲已站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最前沿。

在就业和收入方面,亚洲总体呈现向好态势。报告显示,2025年亚洲总体失业率预计为4.39%,低于全球4.96%的水平。地区收入状况总体稳定。随着经济增速回升和通货膨胀水平持续回落,预计2025年亚洲实际收入水平有望提升。

亚洲仍是全球价值链的核心

报告指出,亚洲仍是全球价值链的核心,中国仍然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中心。2023年,亚洲在全球中间品贸易的占比为41.17%,远超过欧盟的25.5%和北美的15.12%。自2017年以后,全球中间品贸易对中国的依存度开始超过北美。2023年全球中间品贸易对中国的依存度为16%,而对北美为15%。2018年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摩擦后,不仅没有提升美国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中的相对地位,美国与中国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中重要性的差距反而不断拉大。

报告指出,从全球贸易量最大的前22种中间品贸易量看,其中半数产品对亚洲的依存度最高。特别是亚洲生产的电子元件超过全球该品类中间品贸易的七成,体现出亚洲在高技术含量中间品生产上已占据绝对竞争优势。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主导地位基本稳定,并且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对中国依存度在提升。2023年,在贸易量最大的22种中间品中,中国仍然有20种产品保持领先地位,在全球供应链上保持着显著的竞争优势。

以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重要数字服务贸易类别为代表的中间服务贸易对亚洲经济体的依存度逐渐上升。出口到亚洲的世界中间服务占全球的份额从2001年的24.16%上升到2020年的29.74%,来自亚洲的世界中间服务的份额则从19.75%上升到26.61%。世界中间服务对美洲市场的依存度总体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对欧洲市场的依存度先下降后上升。

报告提到,数字贸易和服务贸易是亚洲经贸的突出亮点。根据报告,2024年亚太地区零售电子商务增速达到8.4%;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约3690亿美元,同比增长10.8%;东南亚电商行业商品交易总额达2630亿美元,同比增长15%。亚洲主要经济体已成为全球数字贸易的重要参与者,数字贸易规则制定在亚洲地区稳步推进。服务贸易增长较快,其中,数字交付服务成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旅行服务恢复明显,运输服务大幅增长。

作为亚洲经济一体化的重大成果,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整合区域内自贸协定安排、优化资源配置,展现了亚洲国家推动开放合作的决心。报告指出,2024年,RCEP区域内贸易总额同比增长约3%,绝大部分成员区域内贸易额实现同比增长。区域服务贸易快速发展,2024年,中国服务贸易规模突破1万亿美元,东盟新兴经济体如老挝、柬埔寨服务贸易增长显著。

亚洲金融市场仍将总体稳定

报告指出,亚洲金融市场将在频繁波动中总体稳定。受宏观经济形势、美新政府对外政策、美欧等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节奏、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影响,2025年亚洲经济体股票市场指数波动或更加频繁,但预计多数仍将保持上升态势。预计亚洲主要经济体的汇率总体保持稳定,而多数经济体货币可能面临贬值压力。通胀下降以及许多经济体持续宽松货币政策可能为经济活动带来温和提振,亚洲主要经济体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或将出现回落。此外,银行业风险总体可控。

报告预计,亚洲多数经济体财政扩张力度有所加大,货币政策保持宽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数据,2025年亚洲有20个经济体的财政赤字率较上年上升。多数经济体通胀回落为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提供了条件,全球主要经济体降息将提供有利的外部基础。

报告提出,从国际金融协会的资本流动数据看,2024年前11个月,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共吸引了近百亿美元的资本流入。全年来看,多个亚洲经济体经历了先流入后流出的历程。尤其是2024年10月以来,中国、印度、韩国、东盟股市都经历了较大幅度的资本流出。报告指出,从公募基金申赎口径(含本地基金)看,2024年以来美国股市表现良好,吸引了较多资金流入。

自2024年9月宣布一揽子支持经济增长的政策后,中国在10月经历了一波资金涌入的热潮。2024年10月,全球公募基金流入美国、中国的资金规模较高,分别达到409亿美元、241亿美元,其中中国占亚洲新兴市场整体流入的比重较大。从境外基金流入口径看,印度整体上表现良好,即便在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流出时,印度也在多个月份录得了海外基金净流入。

报告提到,从亚洲金融融合程度来看,2023年,亚洲组合投资资产余额为11.2万亿美元,其中19.6%的资产配置在亚洲。日本、中国、韩国和新加坡等在亚洲域内经济体的资产配置连接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另外,从银行业跨境债权来看,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亚洲经济体跨境银行业资产余额为10.2万亿美元,近5年来占全球跨境银行业资产的比例稳定在26%~28%之间。从外资银行业参与率看,亚洲代表性经济体主要依赖“本土力量”,外资银行业参与率总体低于传统发达国家。共同打造有韧性的区域金融网络,是亚洲经济体金融合作的重要方向。

此外,从首次公开募股的角度看,2024年全球前五大交易所有3家位于亚洲。2024年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香港联合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分别募集了173亿美元、104亿美元和88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第四和第五位,这也说明亚洲仍是全球权益市场的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王小义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