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牧草业: 扎根乌兰布和沙漠治沙种草 投资13亿元2万余农牧民致富
摘要: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境内,总面积约1500万亩,其中近430万亩分布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
航拍沙漠与绿色葱茏的牧草
“14年来总投资13亿元,扎根在乌兰布和沙漠立足防沙治沙事业,在沙漠咽喉地带种植了6200多亩防护林带,修建了193公里道路,架设电线280公里,建成了11座蓄水库,4座引黄泵站,使乌兰布和沙漠200平方公里不毛之地披上绿装。”这是巴彦淖尔市圣牧高科生态草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牧草业)奋战乌兰布和沙漠的成绩单。
秋天打成捆的有机牧草
种中国最好的有机牧草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贫瘠,荒凉,人类不宜生存的地方……”,这是历史上乌兰布和沙漠恶劣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境内,总面积约1500万亩,其中近430万亩分布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
多年来,沙漠一直被视为人类的禁区,炽热的阳光蒸发了每一寸生存的希望,施虐的风沙和无生机的寂静交替地“统治”着这里。
为了改变家乡现状,2010年,圣牧草业党支部书记、总裁刘文光带领首批7人团队义无反顾走进乌兰布和沙漠,投身到恢复生态平衡与防沙治沙的重任中,并立志让磴口乌兰布和沙漠“披上绿衣”。
邀请专家勘察、规划、制定可行性方案,无数次,奋战在建设一线的圣牧人从睡梦中惊醒,猛然发觉帐篷已被大风掀起,被褥几乎被黄沙掩埋;无数次,圣牧人的施工车辆深陷黄沙中……就这样,刘文光和他的团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坚守在这片荒无人烟的沙漠里。
14载的的披荆斩棘、负重前行,圣牧人因地制宜、以其卓越的创新实践,使治沙与致富结合,走出了一条沙漠增绿、人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发展路子,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书写了沙漠治沙的壮丽篇章。
作为防沙治沙工程的实践者,圣牧人通过草→畜→肥→田→草的有机循环方式,建成34万亩有机饲草、有机中药材和有机农品种植基地,被授予“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实践基地”。同时,通过积极流转周边土地进行有机种植,2024年有机种植规模达到46万亩,实现年产值超10亿元,46万亩有机种植全部通过了中国、欧盟双有机认证。
特别是有机饲草、有机药材、有机农品三大业务版块,以其独特地域、循环模式、沙漠有机、科技创新、最大规模、数智农业、纯净空气、安心农品、生态公益九大差异化优势,构筑了“九维有机生态链”这一独特、科学、有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在确保饲草品质方面,圣牧草业以乌兰布和沙漠的纯天然无污染生态环境为依托,贯穿牧草种植、饲草料加工、粪便无害化处理、有机肥还田利用等各环节,开拓产业治沙和有机农业发展新模式,在创造有机绿色GDP和企业发展的同时,以科技创新带动企业发展,产业发展带动规模治沙,生态改善带动民生改善,直接解决农牧民就业2000多人,累计2万多名农牧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圣牧草业作为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未来三年,以有机饲草、有机中药材和有机农品的种植、加工、流通为依托,努力实现年产值20亿元,力争在2027年打造巴彦淖尔市首家农牧业上市企业。”圣牧草业党支部书记、总裁刘文光信心满怀。
沙漠变良田
让沙漠变成“绿色花园”
每逢盛夏,位于乌兰布和沙漠深处的圣牧草业有机园区、有机牧场正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里,圣牧草业精心种植的防风沙植带郁郁葱葱,燕麦与苜蓿的青翠嫩绿映入眼帘,与周围起伏的沙丘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很难想象眼前的这片生机盎然的绿洲,十多年前却是一片茫茫沙海。
目前,圣牧草业已整合建设有机牧草饲料种植基地34万亩,建成有机肥场9座,年产腐熟有机粪肥80万立方米,建成了可饲养10万头有机奶牛牧场,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引领示范效应的有机沙草产业龙头企业。
在科学饲养方面,圣牧草业按照“3亩地的草养一头牛,一头牛的粪还3亩地”的有机循环理念,通过牧草养牛、牛粪还田,不仅增加沙化土壤团粒结构,还增强保水保肥性能提高土壤肥力,100%粪污无害化还田,全程甲烷收集,实现循环可再生农业。
14载的艰苦奋斗、不解耕耘,圣牧人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在乌兰布和沙漠中写下了壮美的治沙史诗——在中国西部沙漠走廊的咽喉地种植了6200多亩防护林带,筑起了一道严密的防沙屏障,绿化沙漠200多平方公里,不仅打造了固沙的灌木森林,还培植了防风的乔木森林,充分发挥草本植物防风固沙的优势。
“十余年来,我带领着团队,始终致力于沙漠全程有机产业体系建设,通过对乌兰布和沙漠的治理改造,以有机人工草场建设为核心,打造有机牧草种植、粪污无害化处理、荒漠化治理、土壤改良、生态修复、沙漠特种经济作物种植为一体的沙草有机产业体系,与钱学森沙产业理论与圣牧专属的沙漠全程有机产业链完美融合。”在刘文光看来,钱学森对沙产业提出的“多用光,少用水,兴科技,高效益”12字秘诀,在圣牧草业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如今这里路通、电通、水通、网通,完善了基础设施,将原来人迹罕至的沙漠,变成了一座“绿色花园”。
2万多名农牧民走上了致富路
圣牧草业有机沙草产业园区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作为“全国奶牛养殖大县”“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当地政府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把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第一抓手”。
滴灌范围内长势良好的牧草
在产业治沙方面,圣牧草业通过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生产高附加值的有机农产品,如糯玉米、贝贝南瓜等。带动发展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打造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示范样板,帮助当地农牧民实现了增收致富的梦想,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种养加结合的高质量防沙治沙之路。
与此同时,通过反复试验,团队摸清了土、肥、水、种的基本情况,研究出了适宜沙漠里种植的灌木桑、苜蓿、青贮玉米等树木和作物。在草场建设的同时改造荒漠,采用了旱生乔木、沙生灌木、多年生牧草与一年生牧草相结合的混合模式,以一年生牧草作为先锋植物,充分发挥了草本植物防风固沙的优势。
加强矮灌木型草地结合多年生牧草人工草地建植,以消除大规模沙尘暴沙源。在新开发的土地外围,建植了以冬青、红柳、柠条、梭梭、花棒等低矮沙生灌木为主,新疆杨、胡杨、沙枣、榆树、槐树等速生乔木为辅的防风林带,有效阻挡风沙,防止土地进一步沙化,建立了保护人工建植草场的屏障,形成了乔、灌、草结合的立体生态系统。
依托圣牧草业种植基地,每年15万亩基地土地平整、施肥、灌溉、收割等作业环节雇佣当地农牧民参与工程承包,解决1500人就业,每年增收100元/亩,合计增收1500万元。每年5万亩土地承包订单收购模式,将种植基地分片承包给农牧民,公司统一收购牧草产品,农户增收400元/亩,合计增收2000万元。直接解决农牧民就业2000多人,带动2万多名农牧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2024年8月,全国第二家“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实践基地”落户圣牧草业乌兰布和沙漠有机示范园。圣牧草业已经获得农业农村部中绿华夏有机认证中心颁发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和北京爱科赛尔认证中心颁发的欧盟有机认证证书。
(义博 梁喜俊)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