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蝶科技:坚持走“小而专 精而强”路线 深耕垂直大模型
摘要:当前,广州正加快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中国发展网讯 叶致楷、 记者皮泽红报道 3月25日广州组织“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调研行之人工智能线路,本报记者调研了中科开创(广州)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州云蝶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小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三家人工智能企业。
广州云蝶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蝶科技)是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与垂类大模型企业,聚焦用AI大模型技术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为用户提供从垂类大模型、智能硬件到全场景应用的人工智能产品与解决方案,近年来已快速成长为技术创新领航、业绩增长领跑、市场规模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
扎根广州本土,以技术创新实现快速成长
2019年,乘着广州建设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的东风,创始人田雪松带领5位“广漂”博士汇聚到广州海珠创立了云蝶科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赋能行业转型升级。在企业初创期,云蝶科技扎根本土,快速成长,选择了一条有云蝶自主特色的路径:从垂直场景切入,将自身技术优势与行业痛点深度绑定,专注解决行业实际问题。通过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产学研合作,云蝶科技持续在AI大模型、视觉识别、数字文本采集、大数据分析、专用处理芯片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积累企业自身技术优势和竞争壁垒,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成立六年以来,云蝶科技稳步经营,实现长足发展:已拥有300余项知识产权(其中143 项专利技术),尤其自主研发的音视频识别分析算法和AI大模型平台应用开发技术处于最前沿水平;2024年公司营收突破4亿元,预计2025年业绩及未来三年将迎来更大提升。
深耕垂类模型,赋能行业转型升级
秉承AI Inside的理念,云蝶科技从垂直场景切入,将算法研发与行业痛点深度融合,逐步打磨出在垂类大模型的核心产品——行知大模型。2024年7月,云蝶科技自主研发的“行知大模型”正式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是国内首个教研科研类大模型;2024年9月,云蝶行知大模型凭借卓越的算法实力荣获第三届琶洲算法大赛AI大模型赛亚军。行知大模型采用云蝶独创的KTD架构和知识蒸馏技术,有效降低模型训练对算力的需求,通过采集、处理行业数据构建专用知识库,结合基础大模型作为底座进行参数调优,形成更精准的智能化服务垂类大模型,具有“小算力、低成本、快落地、可迁移”的特色。
目前,云蝶行知大模型已在教育、医疗、政务等领域落地应用,并实现“盈利大模型”。如在云蝶熟悉和深耕的教育领域,行知大模型会读文章、会写教案、会听课堂、会评教学等功能,极大帮助教师提质增效、促进其专业成长。值得一提的是,云蝶今年还进入到“大模型+智能硬件”领域,开发云蝶AI智能鼠标,适用于办公学习场景,可以一键唤起行知大模型,智能生成各类PPT、文本、图片、表格,以卓越的计算能力和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有望成为新一代AI办公学习的神器。
坚定走“小而专 精而强”路线,紧握机遇促腾飞
2月17日,王伟中省长、郭永航书记带队来到广州云蝶科技有限公司调研,深入考察云蝶科技研发创新、市场应用等情况,鼓励我们坚持走“小而专、精而强”路线,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公司上下深受鼓舞,面对AI产业新的发展机遇,云蝶科技对“小而专、精而强”的发展路线也有更了透彻的理解:“小而专”是指通过深度绑定行业核心需求,在垂直领域建立既懂技术又懂行业的竞争壁垒;“精而强”则强调以专业的技术能力将模型价值转化为真实生产力,真正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广州正加快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下一步,作为广州市人工智能代表企业,云蝶科技将实施“立足广州、辐射全国、走向国际”的战略,打造大模型“技术研发-场景验证-商业化落地”闭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在国内市场继续深耕教育领域,并重点拓展医疗、工业、政务等领域;面向国际市场,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能力,以中国澳门、中国香港为跳板,探索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的教育数字化转型需求;在生态合作方面,继续深化与腾讯、移动、电信等行业巨头的合作,将行知大模型融入更广泛的产业体系。借力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云蝶科技充满信心,全力以赴,将力争成为全市乃至全省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的排头兵,真正实现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