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六万大山里有了“陈皮亿元村”

2025-03-19 16:06 中国发展网 包颜菲 本报记者龚成钰

摘要:在这片昔日贫瘠的土地上,沉睡了近半个世纪的陈皮产业正改写乡村命运——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因陈皮年产值破亿而声名鹊起。

六万大山里有了“陈皮亿元村”

——探访“九山半水半亩田”的广西浦北县山区富民产业

中国发展网讯 包颜菲 本报记者龚成钰报道 春雨如丝的时节,六万大山之中的广西浦北乡村,沉浸在一片云雾缭绕的山峦之间。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半山处,一棵虬枝盘曲的大红柑果树,经历了近百年的岁月,雨水顺着深褐色的树干蜿蜒而下,浸润着脚下饱含富硒的泥土。四周绿色的山峦裹挟着零星的田地,勾勒出浦北乡村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独特地貌。如今,在这片昔日贫瘠的土地上,沉睡了近半个世纪的陈皮产业正改写乡村命运——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因陈皮年产值破亿而声名鹊起。

陈皮香满“陈皮楼”

来到春雨浸润的龙门镇莲塘村,白墙黛瓦的“陈皮楼”在雾气中若隐若现。村民邓军轻叩自家三层小楼的外墙笑着说:“这楼是靠大红柑盖起来的,去年我赚了上百万!”在村民龙万全的仓库里,一袋袋陈皮散发出阵阵清香,他算起账来底气十足:“20亩柑树去年产了3000斤皮,净赚20多万,儿子买房成家,侄子、侄女读书全靠它!”

莲塘村村支书余小军介绍,莲塘村总共有3326人,共712户,有600多户村民种植大红柑,种植面积达3441亩,每亩地能种40-50株,种一棵树一年成本是50元,每亩净收入有2万元左右,去年全村产值达1亿多元。种植大红柑、加工陈皮的百万元户超10户,千万元户2户。谈及莲塘村的“致富史”,余小军回忆说:“20世纪70年代我们就开始种大红柑,那时候卖商品果,不要皮。后来有人来买大红柑果皮,而且果皮价格一直涨,再加上近年来政府开始大力发展陈皮产业,村民们就开始大量种植大红柑卖果皮。”

那棵百年陈皮老树王见证着更悠久的产业传承。“去年这棵老柑树鲜果结果583斤,卖了4000多块钱!”作为大红柑果树王的第三代守护者,平睦镇良村村民李容有80亩大红柑,年产值约100万元。据了解,良村的8550亩柑园中,20年以上老树贡献了8500万元产值,成为乡村振兴的“活态遗产”。脱贫户梁方福的蜕变更具象征意义:从土坯房到新居,25株柑树仅仅一年带就来了7万元收入,印证着“一果兴,百家旺”的富民密码。

浦北县委宣传部部长覃永雁说:“从土坯房到‘陈皮楼’,变迁的不仅是砖瓦,更是大红柑带来的财富裂变,陈皮产业的富民浪潮正在席卷着这里的整片土地。”据介绍,陈皮价格从2019开始增长,2023新树陈皮130-150元/斤,老树陈皮250元/斤,2024年价格稍有回落,新树陈皮70元/斤,老树陈皮120-150元/斤。

当漫山的万亩柑园在雨后舒展新芽,富民产业振兴乡村的深层课题也悄然浮现。浦北县委书记杨永冲表示,近年来,村民纷纷建起了“陈皮楼”,既欣喜于富民产业的不断兴旺,也清醒意识到:脏乱的河道、杂乱的堆场与崭新的楼房形成刺眼反差。“接下来要让亿元村的村容村貌追上产业步伐!”他说道。

“引柑上山”抱团富

在广西浦北的乡间地头,连绵的大红柑果园翻涌着富民增收的希望,“引柑上山”让荒坡变财富,连曾经撂荒的边角地都种上了“黄金果”。 良村种植大户梁呈洲的百亩山地果园撑起年产值110万元的“致富伞”,科学种植让每亩纯收入达到2.7万元,相当于传统作物收益的10倍以上。

从“望天收”到“抱团富”,村民的钱袋子越捂越实。梁呈洲正弯腰拨弄着仓库里的陈皮,阵阵清香扑鼻而来。“叮”的一声陈皮交易手机到账提示,让他眼角笑出深深褶皱。两年前,他还在为堆积如山的陈皮辗转反侧——没有固定销路,再好的果皮也只能在仓库里蒙尘。但自从2021年加入浦北县平睦镇良州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为浦北老树陈皮科技有限公司)后,春风便吹进了橘园:技术员手把手教他们修剪枝桠,仓储专家调配出最佳陈化湿度,更别提公司包销时那沉甸甸的收购合同。“现在果树长得好,销售有保障,我每晚都睡得安心!”梁呈洲被晒得黝黑的脸上绽放着开心的笑。

“长期以来,我们村的大红柑种植一直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陈皮加工环节多在农户院内完成,加工工艺较为粗放,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曾经的贫困户,如今的浦北老树陈皮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梁才永表示,“我们的‘公司+农户’协作模式,整合村内资金、技术、劳动力及信息资源,通过集中培训、统一标准等方式提升产品品质。这种模式既提升了公司对农产品的统购能力,又推动本村柑橘种植和陈皮加工技术的升级,在激发村民扩大种植积极性的同时,有效带动农户增收。”现在,良村户均种植面积在3公顷以上的大户们,经常聚在一起互相交流,讨论如何把陈皮产业做大做强。

从“忧温饱”到“谋发展”,浦北用一片陈皮托起村民的“幸福三重奏”——增收有保障、生活有尊严、未来有盼头。当土地生金、人心聚力,每一个勤劳的村民都能成为美好生活的“主演”。

归雁衔来陈皮春

春日的山风掠过六万大山的褶皱,裹挟着新抽芽的柑花清香,拂过村民李容正弯腰侍弄的果园。户籍人口仅三万出头的平睦镇,曾因六万大山的阻隔,让一万三千多名像她这样的青壮年踏上外出务工的列车。但此刻,2023年返乡的她望着自家果园新抽芽的大红柑果树,嘴角漾起笑意——当陈皮产业春潮涌起,上千名同她一样的青年游子如候鸟归巢,让沉寂的山坳重新翻涌起绿浪。

李容所在的良村村,曾是大山褶皱里最苦涩的注脚。十几年前还困在“出村十八弯,货运靠人担”的困境里。而今已蜕变为双向四车道的康庄大道,满载“老树陈皮”的货车来往穿梭,车灯划出的流光如同穿行在群山间的金色丝带。

这场蜕变在浦北老树陈皮科技有限公司的玻璃展柜里具象可触。雨过天晴的阳光拍在了一瓶瓶包装精美各种陈皮产品上,公司负责人梁才永抚过展柜时,阳光在他长期劳作的粗粝手指滑过——2015年生意失败负债累累,心灰意冷返乡的他,一贫如洗家徒四壁的他成了贫困户,在镇政府的帮扶下,短短的几年后,他将祖传的三十棵老柑树和村民们的几千亩柑果,打造成了价值三千万的产业传奇。“以前我们是广东企业的原料基地,现在要让陈皮自己开口讲故事,形成‘品牌增值-税收反哺-技术升级’的良性循环。”他计划在今年中秋节前夕推出陈皮“三入(入茶、入药、入膳)”礼盒,他的构想里里装的不仅是入茶入药入膳的陈皮,更是一个村庄从泥土里长出的品牌觉醒。

农业产业链延伸的涟漪在这片土地上回荡。良村村瓦朝田生产队入选2025年全国春季“村晚”示范点,计划结合“老树陈皮”举办“三月三”文旅活动;梁才永牵头举办百年老树开采节,叫响“老树陈皮”乡村品牌,催生出特色农文旅融合的新芽。

如今,平睦镇的陈皮产值已如滚雪球般突破五亿大关,勾勒出这片古老村庄从贫穷走向振兴的轨迹——230户脱贫家庭、2500户种植户,还有无数个“李容”归乡时的美好希冀,正在陈皮醇厚的香气里酿成醉人的春天。

细雨初歇,阳光拂面,漫山的大红柑果树,虬枝间已绽出点点花蕊。山脚下,运输车辆驶过水泥路面的声响惊起几只山雀。从土墙瓦房到“陈皮小楼”,从抱团种柑到品牌崛起,浦北“亿元村”的故事,正随着漫山抽条的柑树枝,在早春温润的晨光里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