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以创新之“势”谋未来之“变”

2025-02-18 14:00 中国发展网

摘要: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开工潮中,各地将“民生温度”与“科技高度”并重。基础设施和民生类项目在多地占据重要地位,如浙江的1199.4亿元基础设施投资,湖南长沙的交通路网、学校医院建设,以及山西古贤水利枢纽等工程,既补短板又惠民生。

邵鹏璐

2025年春节过后,全国多地掀起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热潮,以“起步即冲刺”的姿态抢抓开局,通过扩大有效投资、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作为稳增长的“压舱石”和惠民生的“强支撑”,重大项目建设不仅体现了地方经济转型的决心,更彰显了中国经济向“新”而行的活力与韧性。

从东部沿海到内陆省份,各地围绕“产业提质、创新驱动”的核心逻辑,聚焦新能源、数字经济、高端制造等战略性领域。如浙江省一季度集中开工的15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3520.5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占比73.3%,涵盖先进光电显示、智算中心、核电等前沿领域,凸显了“新质生产力优先”的布局思路。安徽省第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动员622个,总投资4057.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19.8亿元,其中投向新兴产业项目占比55.3%,制造业项目占比59.5%,高技术项目占比40%。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开工潮中,各地将“民生温度”与“科技高度”并重。基础设施和民生类项目在多地占据重要地位,如浙江的1199.4亿元基础设施投资,湖南长沙的交通路网、学校医院建设,以及山西古贤水利枢纽等工程,既补短板又惠民生。

与此同时,各地通过政策创新破解要素制约。如浙江省提出“8+4”政策体系强化全周期服务,山东省青岛市自贸片区推行“政策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均体现了精准施策的治理智慧。

重大项目密集开工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对“时间窗口”的敏锐把握。浙江省多地提出所有项目将在3月底前实质性开工。与此同时,在中梁山深处,重庆成渝中线高铁正以毫米级精度攻坚隧道工程。这种以重大项目牵引有效投资、以有效投资拉动内需的循环模式,不仅释放了短期增长潜力,更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就业创造效应,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持久动力。

可以预见,随着这批“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兼具的项目落地,中国经济的创新底色将更加鲜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也将愈发清晰。

责任编辑:王小义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