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长海县:打造海洋牧场 废旧渔船“变身”人工鱼礁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施文郁报道 近日,大连市长海县生态环境分局与企业携手,在小长山岛东南部海域成功探索出废旧渔船无害化处理新路径,创新性地将废旧渔船转化为人工鱼礁,这一创举不仅解决了废旧渔船处理的难题,降低了海洋污染风险,更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飞跃,为海洋生态保护与渔业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作为渔业养殖产业发达的海岛县,一直以来,废旧渔船回收处置都是长海县面临的难题。废旧渔船在拆解过程中会产生诸如石棉、铅等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废弃金属、塑料等固体废弃物,若处理不当,随意堆放或焚烧,会对水环境、空气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此外,“三无” 渔船、僵尸船和养殖淘汰船等废船还存在安全隐患,易引发碰撞事故。
面对渔业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挑战,长海分局积极行动,引导企业将废弃物转化为促进海洋生态平衡的关键资源。在长海分局的指导下,大连长盈海洋牧场有限公司投资一千万元用于建设小长山岛东南部海域人工鱼礁建设项目,精心布局投放 2.71 万立方米的人工鱼礁,包括石料礁与沉船鱼礁两大类,兼具养护渔业资源与休闲渔业的功能。
在具体操作中,长海分局指导企业,将报废渔船严格按照《海洋捕捞渔船拆解操作规程》(农办渔〔2021〕13 号)要求,由专业人员对去除船舶油污、电瓶、船体结构中金属构件和残留漆面等部分,以免渔船礁体投放海底后可能溶出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污染海洋环境,在确保完成全面的环保无害化处理后保留钢制船体结构作为沉船鱼礁投放入海。目前已成功将33艘废旧渔船进行无害化处理,这些曾经的“海上负担” 如今已成为海底人工鱼礁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长海分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项目人工鱼礁投放已完成50%,为海洋生物提供了生长、栖息、索饵及产卵场所,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域生物多样性,成功吸引了包括大泷六线鱼、日本蟳、刺参等多种珍贵海洋生物在此栖息繁衍。
该项目预计3月完成,届时相关部门将定期对礁区进行巡视检查,利用潜水员下水和侧扫声呐系统对海洋牧场投礁建设区域进行海底勘测,检查礁体稳定性,保证鱼礁功能正常发挥。此举不仅可以显著改善海域生态环境,更实现了对海洋渔业资源的有效保护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全面优化。
责任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