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高水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施文郁报道 大连因海而生,因海而兴,城市发展的优势、潜力和动能在海洋。经略海洋、向海图强,建设陆海统筹发展的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是大连的选择。
大连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海洋”要求,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以美丽海湾建设为统领,以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黄渤海攻坚战和近岸海域水质提升为抓手,通过高水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塑造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金石滩湾荣获首批国家级美丽海湾,老虎滩湾和星海湾入选第三批国家级美丽海湾,大连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连续5年达97%以上。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持续推进美丽海湾建设
系统推进美丽海湾建设。高标准编制“十四五”海洋规划,以美丽海湾建设为主线,统筹实施海湾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和亲海环境整治,重点推进8大类26项具体任务及19项重点工程,推动美丽海湾成为滨海常景常态。
梯次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印发工作方案,明确标准及完成时序,实施“一湾一策”,梯次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及优秀案例申报。全市已形成美丽海湾建设“雁式阵型”,金石滩率先获国家级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老虎滩、星海湾美丽海湾双双荣获国家级美丽海湾。塔河湾和红崖子湾美丽海湾建设通过市级初评。
多角度推进美丽海湾建设。统筹推进“大而美”的美丽海湾建设及“小而精”的美丽打卡点建设。结合海湾自然禀赋及经济发展状况,“量身定制”,力争建设成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特色美丽海湾。以海洋+文旅为重点,挖掘海洋(滨海)自然及人文景观、自然生态知识传播点等休闲景点,打造“小而精”的美丽打卡点,探索并服务海洋生态产品实现经济价值的转化路径。目前已发布第一批10个(涉海)美丽打卡点。
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黄渤海攻坚战
入海河流总氮控制。在全市推广并复制复州河总氮管控经验,制定河流污染精细化管控方案,深入实施“三管、三溯、三建、三治”四个“三”工程,精准、科学、依法推进全市入海河流总氮控制。2024年,全市45条入海河流全部达标;纳入省方案的10个国考河流断面,总氮浓度较2022年同期均实现负增长;复州河总氮浓度持续改善,相比基准年降低22.3%。
入海排污口整治。按照“查、测、溯、治”原则,稳步推进入海排污口整治,全市共溯源5857个入海排污口,分三年逐步完成789个有问题的入海排污口整治,完成917个排口标识牌设置,封堵取缔86个排口,完成大连自贸片区68个入海排污口分级分类管控试点。组织开展“护海净滩”专项行动,累计现场检查各类入海排污口570个次。
岸滩环境整治。对傅家庄等8个重点浴场海水水质实施常态化监测预警,合力治滩,全年优良率达100%。强化海漂及岸滩垃圾整治,完善“海上环卫”机制,实施“百日攻坚”专项行动,累计发现并处置834处海漂及岸滩垃圾密集点位,清理海漂及岸滩垃圾3576吨,清理河道垃圾8.99万立方米。
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
规划先行,构建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立足大连山海资源禀赋,树立底线思维,科学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筑牢生态安全防线。全市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8648平方公里,占海域面积约29.2%。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3+5+N”产业格局。构建以旅游、渔业和化工三大海洋产业为主导,以交通运输、工程装备制造、药物和生物制品、水产品加工、船舶五大海洋产业为支撑,以多个海洋产业为补充的发展格局。以海洋渔业为例,拥有国家级海洋牧场32处,示范面积超过30万亩,数量和规模居全国首位。
重大项目保障,服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重大项目清单,设立重大涉海项目服务专班,全方位提供“保姆式”服务,全力服务并推进金州湾新机场、太平湾综合港区、大石化搬迁等重大项目建设。
清理违法低效用海,开展涉海环境专项整治。强力实施非法违规占用海域、滩涂、岸线问题清理整顿行动,盘活海岸线54.3公里,清理整治海域9万公顷,整治环境“脏乱差”284项。持续开展海水养殖清理整治,累计排查海域养殖并治理问题3078宗,治理面积约22.4万公顷。拆除斑海豹保护区核心区两处大型违法围填海设施。完成渤海区域全部渔港整治,关停20座渔港,50座渔港配备防污染设施。开展全市84家渔船修造船厂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市直管海域执法巡查179次,立案75起。以历史遗留问题查处为重点,查处非法占用海域浮式透水性构筑物13处,拆除10处。清理占用岸线构筑物2处。推进非法海水养殖清理工作,仅金普新区金州湾区域,累计清理3121组(162万余口)非法海上浮筏养殖。
加强海洋生态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提升生态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将36个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为23个,其中有9个涉海涉岛自然保护区、4个海洋公园、1个涉海地质公园、2个涉海风景名胜区。将黑脸琵鹭和海王九岛两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合并升级为大连黑脸琵鹭省级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方案已逐级报送至国家林草局。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为契机,加大候鸟迁徙通道保护力度,老铁山等重点区域猛禽监测数量逐年增多。
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修复等重大生态项目。推进庄河市、长海县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完成违法围填海/养殖圈拆除62公里,恢复沙砾滩等岸线总长度8.8公里,生态修复面积827.8公顷,有效提升海域生态环境。每年增殖放流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等品种达30亿尾以上,有效促进海洋生物多样性。
持续推进海湾治理重点工程项目。落实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推进太平湾、葫芦山湾、金州湾等海湾污染治理,总投资8.3亿元,重点实施区域污水处理厂建设、尾水排放改造、河流总氮控制、湾区综合整治、亲海环境品质提升等重点项目。目前,“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项目完成率超76.9%。
坚持底线思维,持续筑牢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防线
持续跟踪监测,预防外来生物入侵。针对赤潮、褐潮、绿潮、水母等海洋生物种类,在近岸海域42个区域126个站位开展重点海域生态状况早期预警常态化监测,定期出具海洋赤(绿)潮应急监测核查报告及监测简报。多次开展庄河滨海湿地(全球9条候鸟迁徙路线之一)生态状况监测,全面评估水鸟种类、数量、外来生物入侵面积等。清理外来物种互花米草20公顷,有效守牢生态环境安全防线。
健全海洋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启动《大连市海上污染处置应急预案》和《大连市船舶载运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修订合并工作。完善海上石油平台溢油应急执法监管体系,防范海上石油平台溢油风险。在做好重点区域环境风险源防控和监测预警前提下,深入实施松木岛化工园区环境风险防范“一园一策一图”试点。开展常态化海洋应急保障能力例行检查、巡检及应急演练等工作。建立全市76家重点企业涉海风险源数据信息库。
强化海洋环境监控及监管能力建设。102个主城区重点入海排污口实现智慧化实时监控,实现入海污染源从发现-预警-处置-销号全过程闭环管理,提升监管效能。2024年,系统自动识别排污隐患2起,人工巡查发现3起,实现排污口舆情发现处置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全力有效处理涉海舆情13起。强化涉海环境风险源企业执法检查,排查669家隐患企业,累计发现269个隐患问题并推进整改,有效管控涉海企业生态环境安全。
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推进海洋领域机制体制改革,健全管理体制。落实海洋强市战略,设立市委海洋发展委员会、组建市海洋发展局,全面统筹全市海洋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责。不定期召开市委海洋委全体会议及市委海洋办专题会议,制定海洋发展年度工作要点并统筹推动落实。
实施全链条监管,构建严密海洋监管体系。海事、交通、生态环境等部门构建联合监管机制,严格落实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监管联单及联合监管。2024年,召开联席会议2次,组织联合执法4次,信息通报6次,作业现场检查1350艘次,实现船舶各类污染物100%接收。海洋发展、生态环境部门携手构建海水养殖全链条管理,强力推进非法取缔、老旧养殖设施升级改造、养殖尾水整治等。
丰富活动载体,构建全社会参与的海洋环境保护全民行动。依托六五环境日、6·8世界海洋日等活动平台,大力宣传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提升并构筑蓝色海洋保护全民行动体系。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开展“美丽海湾,我是守护者”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环保志愿者活动,常年开展环保公众开放日、环保大讲堂、海岸带及公共场所垃圾调查清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活动,每年活动300多(场)次,有效提升公民环保意识。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大连市将推动全市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把美丽海湾的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助力建设陆海统筹发展的现代海洋城市,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美丽大连新篇章。
责任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