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邂逅冰雪之约 点亮冬日经济

2025-02-03 09:32 新华社

摘要:从查干湖的千年渔猎文化,到阿勒泰的人类滑雪遗迹,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为冰雪经济发展壮大提供着丰厚滋养,也为冬日冰雪世界带来令人神往的文化浪漫。

滑粉雪、观雾凇、泡温泉、赏冰雕……赴冰雪之约、享冬日欢乐,正成为更多国人“闹新春”的新选择。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美景怡人、科技赋能、文化助力,“热力十足”的冬日经济,让这个冬天焕发出别样的生机与活力。

冰天雪地“热”,新春冰雪活动绚彩上新

“下雪了!我们要上山冲粉雪!”7岁的何玥奇难掩兴奋。今年春节假期,家住海南的她随父母跨越千里,来到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县的丝绸之路山地度假区滑雪过新年。

“日间客流量同比增长20%,夜场人数翻两番,酒店几乎满房,来自广东、四川、重庆、陕西的雪友越来越多。”丝绸之路山地度假区品牌中心经理庄红介绍,度假区推出环线观光加嬉雪套票,“一站式”滑雪度假体验让游客充分享受团聚时光。

在黑龙江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巨型冰雕错落林立,穿行其间仿佛走进梦幻般的童话王国。“太不可思议了,我被哈尔滨的冰雪魅力深深折服。”来自津巴布韦的“00后”游客莎龙说。

游客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内的冰建祈年殿旁边游玩,附近的冰灯笼亮了起来(2025年1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去年冬天以来,“尔滨”魅力持续释放,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哈尔滨桔子假期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洪欣介绍,今年1月以来,公司已接待来自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入境旅行团。

“很多国外游客是通过社交平台认识了黑龙江,并选择来到这里旅行。”王洪欣说,近期外籍游客自由行和小型包团旅游人数也越来越多。

传统冰雪旅游目的地人气持续高涨,南方省份冰雪旅游休闲消费也日益蓬勃。

游人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羌人谷滑雪场游玩(2025年1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西莲村的莲花山滑雪场,是华东地区知名的一处滑雪场。莲花山滑雪场负责人介绍,预计今年雪季能接待游客超7万人,综合收入将突破1000万元。

西莲村党支部书记何琼介绍,村里和滑雪场签订了合作协议,按门票收入进行分成。经过初步估算,今年仅门票就能给村子带来40多万元收入。

到辽宁泡养生温泉,赴内蒙古观冬日火山,还是去新疆看天马踏雪?春节期间,各地文旅部门纷纷向游客发出热情邀约,并结合地区特色推出了“冰雪+”旅游产品和各类丰富的冰雪活动。

在雪地里尽情撒欢后,泡个通体舒泰的澡,“滑雪+洗浴”已是东北冰雪游吸引南方游客的拳头产品之一。在沈阳体验滑雪和洗浴后,杭州游客梁慧慕感受到“天花板级别的服务”,“这里的洗浴中心能泡汤、搓澡,还能品尝美食、玩游戏”。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冬日雪原上的30多座串珠状火山群景色壮观,引来众多游客。在附近经营民宿的郭晨慧在朋友圈记录下自驾车辆蜂拥而至的盛况,“过年期间,我们的民宿房间供不应求”。

在新疆昭苏县里骑天马赏美景、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体验冰雪那达慕、长白山下穿越千重雪浪等等,独特的冬季景观融合旅游产品不断开发推出,各地冰雪消费市场正展现出澎湃活力。

用好“冷资源”,科技“加料”体验升级

3秒就能加热的围巾、温暖的毛绒玩偶、吉祥物“滨滨”“妮妮”手插抱枕毯……春节期间,位于哈尔滨市中央大街的亚冬会官方特许商品零售店,多款好看又保暖的新产品受到游客欢迎。

顾客在哈尔滨一家第九届亚冬会特许商品零售店内选购商品(2025年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赫垚 摄

“几款发热产品内含有石墨烯材料,有三档温度可供调节,为消费者带来科技感十足的保暖体验,传递科技亚冬、人文亚冬的理念。”生产商有关负责人赵起超说。

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冰龙寻珠·全感VR》文旅项目,游客只需戴上VR(虚拟现实)眼镜,便可沉浸式体验以中国神话为背景的“冰河宇宙”。这款以冰雪为主题的文旅元宇宙产品,一经推出就获得不少游客青睐。

游客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游玩(2025年1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思琪 摄

面向未来万亿级冰雪大市场,科技是延伸产业链的关键。

在吉林省的多个滑雪场租赁区,一款被雪友视作“黑科技”的碳纤维雪板备受欢迎。该雪板由吉林化纤集团研发,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耐低温、耐腐蚀特点。

“东北企业要抢抓冰雪机遇,积极投身高科技装备的研发。”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销售中心高级主管周志有说,“从雪友反馈来看,这款碳纤维雪板市场潜力较大,今后我们也会研发推出更多高品质产品。”

研发3D打印定制化头盔、根据脚踝位置任意改变造型的冰刀鞋,戴上虚拟现实VR设备体验滑雪、冰雕创作等等,有了科技赋能,冰雪装备更加“硬核”,冰雪活动场景空间不断创新延伸。

滑雪爱好者在吉林省吉林市万科松花湖度假区乘坐缆车(2025年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摄

记者注意到,各地依托科技力量持续升级冰雪基础设施,优化服务保障能力,更好激活“冷资源”。

——基础设备换装升级。在新疆丝绸之路山地度假区,春节前刚刚增设一批新型服务设施和项目,其中全长410米,宽1.3米的“高速魔毯”格外瞩目,它同时可以容纳三人并排搭乘,这种新型传送装置能大幅减少等待时间,让雪友获得更畅快的滑雪体验。

——配套工程智能守护。“光影魔幻秀马上开始,大家再仔细检查一下应急电源车的电缆接头!”春节期间,长春市南溪里四季雪公园里,供电员工吕思源正在现场值守。今年春节,国家电网长春供电公司在传统人工巡检基础上,还结合无人机开展智能巡检,出动磁悬浮飞轮发电车进行智能控制,以充足电力支撑每一场冰雪赛事及活动。

游客的车辆停在新疆阿勒泰将军山国际滑雪度假区游客服务中心旁(2025年1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交通服务持续完善。“智游阿勒泰”等平台推出门票预约等贴心功能,依托互联网平台落地自驾、异地还车服务兴起,这个春节,游客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旅行体验更加放心、舒心。“我们连续两年到阿勒泰过春节,今年各项服务更加完善,全家人都觉得很开心!”来自广东的游客张勋说。

魅力“滚雪球”,冰雪经济人文交融发展

一眼望不到边的查干湖冰面上,口喷热气的马匹拖动绞盘,2000米长的渔网被从湖水中拖出,一条条肥硕的湖鱼在冰上摇头摆尾,捕鱼人露出收获的笑容,围观游客发出阵阵惊叹与喝彩。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查干湖冬捕至今沿用人工凿冰、马拉绞盘、冰下走网等传统捕鱼方式,这一北方少数民族的捕鱼传统可追溯至辽金时期。

2002年起至今,吉林省松原市连续举办23届查干湖冬捕节,挖掘传统文化、开发旅游产品,为冰雪经济持续供能。除了体验冬捕,在松原市的鼎润文化创意产业园,游客还可以欣赏精美鱼皮画,亲手制作鱼皮制品,在互动中真切感受文化魅力。

游客在吉林省松原市查干湖第23届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上观看冬捕(2024年12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如今,产自湖中的渔获依旧满满,源自文化的“渔获”日益丰盈。2024年,查干湖景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347.1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55亿元。

这是中国多彩冰雪文化为经济赋能的缩影。当前,冰雪文化不断提升冰雪经济活动的附加值,激活创造力。

在阿勒泰地区,人类滑雪起源地博物馆在春节前夕开放,成为众多雪友滑雪之余的新打卡点。馆内陈列的古老毛皮滑雪板、木制雪杖等展品,向人们展示着这里悠久的滑雪历史与深厚的冰雪文化。

游客在位于阿勒泰将军山国际滑雪度假区的人类滑雪起源地博物馆参观(2025年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博物馆的文创区,脚踩毛皮滑雪板等不同造型的“雪怪阿乐”系列文创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雪怪阿乐是集合阿勒泰冬季元素创造出的文创IP,目前已推出毛绒玩偶、吉祥物盲盒等80多种产品。”设计者阿尔斯别克・努汉说,传统冰雪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提升了设计魅力。

雪友在新疆阿勒泰将军山国际滑雪度假区滑雪迎新春(2025年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宝贵的人文资源成为各地冰雪经济的新名片,也带来别样的发展机遇。

在沈阳市举办的辽宁省稻田冰雪运动会上,身着传统服饰的锡伯族射箭选手成为外地游客摄影定格的焦点。来自江苏的游客张亮说:“锡伯族村民的服饰太酷了,射术也很精准,这场冰雪运动会太棒了。”

辽宁省体育局群体处处长王海泉表示,本届赛事活动集乡村冰雪运动的民俗、年俗及锡伯族特色于一体。截至目前,该运动会已连续举办4届,实现了让更多人参与冰雪活动的初衷,拓宽着特色旅游的维度。

以冰雪文化、赛事活动为依托,辽宁各地冰雪消费持续升温。相关预测显示,春运期间,辽宁省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约1.96亿人次,以沈阳、大连等城市为目的地的春节旅游订单量同比快速增长。

从查干湖的千年渔猎文化,到阿勒泰的人类滑雪遗迹,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为冰雪经济发展壮大提供着丰厚滋养,也为冬日冰雪世界带来令人神往的文化浪漫。(新华社)

责任编辑:张晶

(原标题:邂逅冰雪之约 点亮冬日经济)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