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项目集体签约,广州举办粤港澳三地技能人才资源对接活动
摘要:粤港澳三地技能人才资源对接活动日由广州市人社局主办,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技能人才培养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承办。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皮泽红报道 12月26日,作为2024年广州技能活动周配套活动之一,粤港澳三地技能人才资源对接活动日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举办。来自香港、澳门、内地有关机构,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技能人才培养联盟的发起单位、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盟员单位的约200名嘉宾代表齐聚羊城,共同促进三地技能人才资源对接。现场,一批粤港澳三地合作单位项目集体签约,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技能人才培养。
一批粤港澳三地合作单位项目签约
粤港澳三地技能人才资源对接活动日由广州市人社局主办,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技能人才培养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承办。
活动现场举行了新进成员授牌、新入库专家发证仪式。经过综合评审,联盟决定增加中国船舶集团广州船舶工业有限公司单位等46家机构为新增盟员,增加戴伟浩同志等为专家库专家,新设智能建造专业委员会等5家专委会。联盟向新成员单位、专委会及专家颁发牌匾和证书。
2023年10月,由广州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总工会、南沙区政府指导,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技能人才培养联盟在广州南沙正式成立,成为省湾区办唯一批复成立的大湾区区域性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平台性组织。联盟吸纳了大湾区高校和职业院校(技工院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入盟,率先全国打造由政府部门牵头的辐射粤港澳技能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的新阵地。
成立以来,联盟成员发挥互补优势,积极整合大湾区各企业、行业协会、院校、培训机构、评价组织等资源,共同推进创新型、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创新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联盟特色的产教融合技能人才培养新做法、新模式和新经验。成员充实后,如今联盟共有 191家盟员单位,其中理事长5家,副理事长99家,会员单位87家,专家库专家186名,下设3个秘书处单位,20个专委会以及1个分支机构——白云分盟。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5个粤港澳三地合作单位项目签约仪式,分别是人才培养与国际人才交流、人工智能应用人才培养项目、产教融合师资培训项目、粤港澳三地青年科学家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计划项目、直播电商人才培养项目。并正式启动了第十三届粤港物联网大赛(院校赛道)暨开源鸿蒙技能大赛赛题发布。
明年,联盟将以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以及国家公共就业能力提升示范项目等重大改革项目为依托,充分利用好政策支持和区位优势,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更高的服务标准、更具创新引领的举措,服务大湾区院校、企业及各类技术技能人才,探索搭建有利于人才、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合作和区域融通的平台体系,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在产教融合、人才培育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政、校、企、行业共商技能人才发展策略
活动现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智库主席庄守堃、澳门工匠学院课程副总经理李敏儿、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乔西铭作为粤港澳三地代表在现场分享了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与做法。来自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澳门国际科技产业发展协会、广州技工院校以及“产教评”生态链链主企业代表,在圆桌论坛上就技能人才发展策略和方法进行思想碰撞。
值得一提的是,市人社局现场重磅发布了广州市产教评技能生态区建设政策。广州作为全国首个提出打造产教评技能生态区的城市,围绕民营经济生态区、智能制造生态区、院校聚集生态区、链主聚集生态区等四大技能生态区建设,构建“产教评技能生态链2.0版”。产教评技能生态区“样板工程”是广州市开展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的示范性项目,旨在以产业标准引领,整合资源,精准对接产业升级需求,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技能生态系统。
围绕四大生态区,政策集中资助体系建设、资源开发、人才队伍建设、示范样板打造等四类建设项目。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同推进”的原则,推动各生态区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技能生态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联盟成立一周年之际举办粤港澳三地技能人才资源对接活动,旨在进一步提高联盟各成员单位在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方面的资源融合能力,挖掘粤港澳三地在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创新创业就业等领域的合作潜力,拓宽三地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资源的互联互通渠道。
下一步,广州市人社部门将锚定“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标高追求,紧紧围绕打造技能人才高地,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厚植技能人才成长的“沃土”,加快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技能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