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广西地苏镇:小藤编展现大作为 织出产业振兴路

2024-12-11 11:01 中国发展网 谭霖、记者龚成钰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谭霖 、记者龚成钰报道 近年来,地苏镇持续发展藤编产业,采取“庭院+”模式,不断深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联农带农模式,将传统竹藤草芒编织产业做精、做细、做大、做强,持续带动大量农户就业,为大学生就业、青年创业、留守妇女及老人家门口就业增收提供机会,以小藤编展现大作为。

基本情况

地苏镇是著名的“竹藤草芒编织工艺品之乡”,藤编产业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50多年的外贸出口历史。藤编立足于山区丰富的竹藤资源,依托广阔的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几十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扶持下,藤编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年提高,有效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打响了“地苏藤编”这块金字招牌。

近年来,该镇将藤编作为庭院经济主导产业来打造,不断深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发展体系,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一手工、统一回收、统一销售的“五统一”藤编产业模式日臻完善,目前藤编产品发展到300个系列15000多品种,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该镇有自营进出口权的藤编企业26家,2021年藤编产值达到2亿元。藤编的发展壮大,也带动了该镇竹编、仿真花编织的蓬勃发展,被广泛用于家庭、办公、旅游、节庆和艺术装饰等。从原材料生产制作到成品加工、仓储物流、再到贸易销售,整个产业链直接或间接带动群众约4000多户6000多人,覆盖全县19个乡镇及马山、大化都周边县区,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仅在产业核心区丹阳村,藤编庭院经济直接或间接带动群众约1000多户3000多人,其中专门从事藤编的农户每年增收达15000-18000元左右。

主要做法

变闲为宝,小藤编带动大产业

利用自然资源。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当地农民根据本地作为山多地少的石漠化地区实际,以少数民族传统编织技术为支撑,将本地可再生的藤、草、竹、柳等野生资源作为编织原料,玉米叶、水葫芦等“无用物”也化废为宝成为主要原材料。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藤编产品从最初生产箩、筐、帽等日用品发展到目前300个系列15000多品种。利用闲置庭院。藤编产业以家庭为阵地、以庭院为载体,每个庭院都能成为一个“编织小院”。比如,板大队韦炽伟户将自家房前屋后约300多平方米的面积利用起来,建设了原料区、浸泡晾晒区、框架制作区、半成品加工区、成品包装区等,实现庭院内藤编产品的加工、制作、包装全工艺流程。目前在该户庭院就业的固定人员有15人,年产值稳定在120万元以上。

变农为匠,“庄稼人”变身“职业人”

农民变工匠。积极引导藤编企业设立就业车间,采取“就业车间+培训基地”模式,通过培训发展一批、就地就业一批,让脱贫群众变身车间工匠。该镇现有非遗传承人1人,“河池工匠”1人,技艺精湛的手工艺人数百人,以一带多培育更多的藤编手工编织者。农民变设计师。藤编作为全民参与、全民设计、全民生产的特色产业,每个农民都能凭借自身技艺为企业设计样品。样品通过企业在广交会上获取订单后,农民设计师不仅获得企业的奖励,还可以依据订单自主组织村民进行生产。每年到广交会参展的藤编企业获订的订单,其中约90%来自当地农民自主研发设计的产品。农民变“CEO”。该镇注重在产业上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土能人、经营大户。现鑫百旺编织公司负责人韦昌福,上世纪90年代初在县内务工,2000年回乡跟村内编织能人从事藤编货品的代发代收工作。依靠灵活的头脑和累积的资源,经过数年的代发代收业务,韦昌福熟悉了编织行业产、销、售的全过程,于2009年自主创办公司,由农民转变为企业经营者,公司年产值最高达500多万元。

变传统为潮流,老非遗引领新时尚

传承藤编文化。都安藤芒编织技艺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镇高度重视藤编文化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通过能人带动、群众跟着干,鼓励农民新技术先学、新样式先试。全镇设立藤编工艺传承教学培训基地5个、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3个;组织“非遗传承人”蓝金桥、韦玉红等党员能人为群众提供编织技术、样品设计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和技术帮扶,每年组织培训900多人次;组织开展藤编技艺比赛,开展“编织能手”、“编织示范户”评选,形成“左邻右舍拼织技,房前屋后皆工匠”情形;注重文化传承,如丹阳小学2007年起开设了藤编手工课堂,该课堂于2023年3月荣获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工作坊(特色课堂)二等奖。加强产品创新。将藤编技术与布努瑶族服饰手工刺绣结合起来,将精美的刺绣用于藤编产品装饰,提高藤编产品吸引力和附加值,累计推出新样品120多个,以藤编演绎本地风土人情、民俗特色。推动文旅融合。打造藤编非遗展示馆、企业车间作为产业观光旅游点,利用“壮族三月三”等传统节日举办藤编展示活动。2022年以来丹阳村接待游客1000余人次,推动旅游消费2.15万元。

变零为整,“政策包”发挥“金效应”

整合生产模式,从“头雁”到“群雁”。依托“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发展体系,由企业包样品、包技术、包资金、包回收,将龙头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理念、模式推广复制到千家万户。整合政策资源,从“散装”到“大礼包”。围绕藤编加工、仓储、运销等各环节,从技术、资金、信息、人才等方面提供系列服务。2023年,全镇统筹衔接资金135万元投入藤编企业扶持产业发展,并把藤编作为庭院经济奖补项目。利用“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落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用好创业担保贷款、“富民贷”等金融产品,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利用好中央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加大企业扶持力度。仅出口退税一项,该镇龙头企业每年得到上百万元退税。支持龙头企业“走出去”,参加广交会及国内外展销会、经贸洽谈会,提高藤编产品市场占有率。整合行业资源,由“单个打拼”变“抱团发展”。政府加强宣传推介,2023年以来先后在“河池园博会”、河池市第二届旅游发展大会、北京语言大学第十八届世界文化节、都安祝著节农产品展销会等各大活动上布展,积极为藤编产品站台代言。引导藤编企业、手工业者与市场、商超、旅游文化等经营主体建立合作关系,促进供需对接,开拓市场。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