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牵情谊 对口协作铸辉煌——北京通州区与十堰武当山特区携手共进
在历史的长河中,北京通州区与十堰武当山特区的缘分由来已久。600年前,明朝“北建故宫,南修武当”,武当山金殿构件自北京运河辗转至武当山,两地因山因水紧密相连。600年后,南水北调工程再次让这两个地方因水结缘、因水结亲,架起了密切交流与合作的坚固桥梁。
自2013年5月国务院批复《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以来,北京通州区与武当山特区围绕“保水质、强民生、促转型”的工作主线,以协作项目为依托,深入推进产业、人才、旅游和交往交流等多领域协作,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赢发展,在新时代奏响了对口协作的激昂乐章。
凝心聚力 真心实意开展帮扶
通州区政府高度重视对口协作工作,自2014年以来,先后6次组成党政代表团莅临武当山特区,调研指导旅游发展、经济社会事业和对口协作工作,各职能部门往来互动达50余批次。武当山特区工委、管委会也积极响应,30余批次赴通州区对接,不断深化协作机制。
十年来,通州区先后选派9位优秀年轻干部挂职,为特区发展出谋划策,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众多协作项目如武当山景区“福地居”、太子坡“养生园”民宿脱贫项目等,掀起了对口协作的热潮,有力推动了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建设。
引资引智 产业发展走在前
在通州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双方不断加强合作。相关负责同志多次莅武对接调研,为特区发展提供思路。据统计,十年来,武当山特区收到京鄂对口协作资金1.965亿元、通州区捐赠资金物资313.2万元、项目资金400万元。同时,招商引资落地项目6个,总投资约40亿元,包括投资20亿元的太和楼项目等。此外,通州区总工会在资金上支援武当山特区工会260万元,助力职工服务和帮扶工作。
交流互动 实现效益双丰收
通州区总工会将武当山定为劳模疗休养基地,并纳入《通武廊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组织30批次近3000名劳模与职工来此疗休养,成为旅游经济新增长点。
在教育方面,特区把教育对口协作视为重点,十年来,教育系统派出50余批次400余名骨干教师、校长赴通州区跟岗学习,通州区对口学校也派出近百名名师、专家指导。通州区还通过捐赠改善特区学校办学条件。
在医疗领域,通州区潞河医院等单位到武当山开展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双方通过人才交流提升了党建、医疗技术和疾病防控水平。
深化协作 大力引客入武
近年来,武当山特区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文旅宣传推介活动,武当功夫团赴京展演20余次。2023年,武当山景区接待京津冀地区游客达30.7万人次,超过之前三年总和。
同时,通过对口协作平台,武当文化、养生理念和太极拳等在通州广泛推广,特色产品入驻消费扶贫中心,多家媒体采风报道,给北京人民留下了深刻的“武当印象”。
通武两地跨越千里,情谊深厚。从往昔到今朝,变化的是岁月,不变的是源远流长的水脉相连。未来,两地将持续深化合作,携手共进,谱写对口协作与发展共赢的璀璨新篇章!(中国发展网)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