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外企的经营口号为何一变再变?
——写在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召开之际
摘要:不畏浮云遮望眼。中国经济“个头”越来越大、“筋骨”越来越强,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地位日益凸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对在华外企有益,对中国有益,对世界经济的加速复苏同样有益。
崔立勇
过去几十年,外企在中国的经营口号发生微妙变化,而且变化还不止一次。这不仅是其在华战略不断演进的真实反映,更是中国经济持续跃升的生动写照。
最初来华投资建厂的外企,经营理念通常是“In China,For World”(在中国,为世界)。那时,外企看重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作用。中国制造业迅速崛起,社会环境稳定,人力资源充沛。“Made in China”成为物美价廉的代名词,无数商品借由外企的销售网络,从中国抵达全球的各个角落。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外企逐渐感受到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独特魅力。
中国的“大国需求”带来了规模经济与财富聚集,为在华外企带来了重要甚至是主要的收入来源。无论是工业品还是消费品,中国市场开始成为跨国企业全球业务板块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因此,“In China,For China”(在中国,为中国)的口号在多家外企中间应运而生。
这个口号既是外企的新目标,也是持续深耕中国市场的必然结果。部分企业在中国的经营甚至超过了本土,与中国的供应链深度绑定,共生共荣。
“In China,For China”是外企融入中国市场的一种姿态,更是其深刻体会——“In”得越深,“For”得越精。唯有扎根中国,真正了解中国客户的需求,加快本土化进程,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在中国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基业长青。
丰田汽车强调,要完成由“中国制造”到“为中国制造”的转型,充分尊重中国特色,方可把握“跳跃着的中国”。肯德基在中国不仅提供汉堡和薯条,更推出了老北京鸡肉卷和嫩牛五方,其背后有福建圣农、山东凤祥等一大批中国本土供应商的支持。
近几年,部分敏锐的外企更加充分地利用中国的制度开放、供应链体系完善、人才资源密集等优势,高效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口号再次转变为“In China,For World”(在中国,为世界)。现代汽车等外企提出的“In China,For Global”,也是几乎相同的意思。
2023年特斯拉中国工厂的产量已占到其全球产量的半壁江山,其中36%对外出口。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在外企眼中,“In China,For World”已不再是简单的制造与出口,而是抓住中国的发展机遇,更好地赢得全球市场先机,其含义和几十年前大相径庭。
在华拥有6000多家供应商的松下强调,不能仅仅将中国看作制造大国和消费大国,现在更应该加上创新大国和工程师大国。
广阔的中国市场为各国企业带来营收增加的机遇,更带来诸多附加价值。跨国药企阿斯利康以中国产业优势为桥梁,“链接”全球机遇——在中国的以雾化室为代表的诊疗一体化创新,已在全球多个国家被复制推广;以往把国外的管线药品拿到中国报批和进口,现在中国的管线药品在中国发明和生产,然后走向世界。
中国的本土企业也在“扬帆出海”,年出口汽车突破100万辆的奇瑞的发展理念同样是“In China,For Global”,为多元化的全球市场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和服务。
漫步于正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现场,很容易发现中外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利格局,深刻感受利益深度交融的中西合璧。
不畏浮云遮望眼。中国经济“个头”越来越大、“筋骨”越来越强,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地位日益凸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对在华外企有益,对中国有益,对世界经济的加速复苏同样有益。(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责任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