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新突破

2024-11-28 10:23 新华网

摘要:经过二十多年不懈努力,西部地区已经焕然新生。随着国家战略的不断深化,这片广阔厚重的土地承载发展的新希望、新动力,将继续创造发展奇迹,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的新篇章。

新华社记者

今年以来,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带动新疆旅游;11月我国单体最大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在内蒙古并网发电,可满足约200万户家庭一年用电需求;今年前三季度,西部12个省区市中有10个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游客在骑马游玩(2024年6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阿曼 摄

这些新闻的背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已拉开序幕。

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

西部地区总面积占全国约72%,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广西,人口占全国约27%,地区生产总值(GDP)总量占全国约21%。

一只藏羚羊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区可可西里卓乃湖区域活动(2023年6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生态:筑牢安全屏障,支撑高质量发展

2019年,党中央要求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生态大保护”是西部地区鲜明的战略定位。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西部对于中国的生态安全意义极端重要。“亚洲水塔”青藏高原是十余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维系全球约20亿人口的用水需求。西北分布着我国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城市的风沙大多来源于此。

这是2023年7月6日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拍摄的阿万仓湿地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近年来,我国持续实施“三北”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强对三江源、祁连山等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创新实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大尺度保护国土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域。2021年首批正式设立5个国家公园,其中三江源、大熊猫两个国家公园在西部。

大保护并不意味着不发展,而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荒漠化严重的内蒙古经多年防沙治沙,森林和草地面积居全国前列。去年以来,内蒙古以多种形式实现碳汇价值6000多万元。

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努古斯台项目区内绿意盎然(2024年9月10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趋势明显,冰川加速消融造成“亚洲水塔”失衡,局部地区冰崩、洪水、极端干旱等风险增加。

当前,我国已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北方防沙带等区域部署9个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2023年4月13日,“复兴号”(上)和“澜沧号”动车组列车停靠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中老铁路磨憨站(无人机照片)。当日,中老铁路开行国际旅客列车,昆明至万象间可实现乘火车当日通达。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开放:从末梢站到前沿,新通道构建大枢纽

近年,北京、上海等地的消费者已习惯在手机上动动手指,不出几天便收到来自东南亚国家的榴莲、菠萝蜜等新鲜热带水果。鲜为人知的是,这些水果多数是经由中国西南边境的陆路口岸——广西凭祥,通关入境。

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作为边境小城的凭祥迎来巨变。如今,凭祥被一些网友誉为“水果自由首发地”。

装载“贵州造”新能源客车的出口专列停靠在贵阳国际陆港都拉营站(2024年10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假如从高处俯视,在西部12省区市,多个像凭祥这样的微型“节点”悄然链接,构筑起一条绵延不断的陆海新通道,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新标识。

很长时间里,在人们眼中,东南沿海地区是开放的代名词,中国对外贸易的对象主要是欧美国家。今天,开放的内涵正在刷新。

货轮在广西北部湾港钦州港区自动化码头靠泊(2024年8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共建“一带一路”突破中国对外贸易的瓶颈,激活了新的开放空间。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西部陆海新通道联通东西、纵贯南北。依托这条通道,新疆的水果、青海的锂、陕西的集成电路……“西部制造”乃至“中国制造”更多更快地走向世界。

专家认为,西部必须采取多元化的市场策略,注重提升产品附加值,改善营商环境,提升软实力,推动经贸合作持续深化。

西成高铁线上的列车驶过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阳春镇(2024年3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交通:留白正在补齐,串联成网加速

“全国的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啊,中国的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都是工笔画,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藏时语重心长地说。

短短几年,西部的留白正在加快补齐。

车辆行驶在银昆高速杜家沟大桥上,远处是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县城(2024年8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2024年9月3日拍摄的西藏林芝至拉萨高等级(高速)公路及仍在使用中的老路(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截至2023年底,西部地区铁路里程达6.4万公里,公路里程达220万公里,高速公路覆盖97%的20万以上人口城市和地级行政中心,民航运输机场数量占全国一半以上。

水、陆、空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不仅将居住在“四季”的人们紧密连接,也打通了西部的发展脉络。

西部陆海新通道南下,中欧班列北上,一条贯穿西南与西北的交通主脉显现,人流、物流、资金流加速流动。

“西部交通发展正处在网络化的前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规划师郭轩说。

根据规划,到2035年,新增国家公路一半以上将布设在西部,“八纵八横”高铁网络超过三成将建在西部;“十四五”全国运输机场重点建设项目中,西部有22个新开工机场,占比超过一半。

2024年10月17日拍摄的位于西藏日喀则市萨迦县的风力发电机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能源:“多能互补”模式已具规模,戈壁沙漠“播种”绿电

11月初,我国单体最大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并网发电,这些绿电将被输送到山东。

此前,“西电东送”主要是为解决地区能源供需不平衡,现在增加新功能:让清洁能源在更大范围得到利用。

这是2023年12月8日拍摄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光伏产业园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这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产业园区的一家煤化工企业厂区(无人机照片,2024年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长期以来,火电、水电等是西部地区发挥能源“压舱石”作用的重要支撑,但传统单一能源已难以满足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近年,水电第一大省四川因“高温、水少、负荷大”等因素局部缺电。为此,四川将单一水电规划调整为水电和新能源双主体、其他电源做补充的多元化能源结构。

多能互补,正成为西部地区构建能源体系的新方向。

沙漠、戈壁、荒漠曾长期被视为西部自然禀赋的劣势,但现代科技改变了这一观念。如今,这里成为追“风”逐“日”,建设风光基地的优势区域。

建设中的西藏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2024年11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在日喀则,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已于2024年10月完成天线系统主反射体的吊装,预计将于年底完成基本建设,2025年年初具备观测能力。建成后,它将和上海、吉林、新疆、云南等地的射电望远镜站点,以及上海VLBI数据处理中心共同构成“六站一中心”的中国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9个清洁能源基地,7个在西部,均为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基地;国家能源局2021年以来公布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大多数分布在西部;西北电网成为全国首个以新能源为装机主体的区域电网。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对能源提出巨大需求,为西部带来机遇。如今,越来越多与AI相关的算力中心、数据中心、科技企业落户西部。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伊利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拍摄的挤奶中的奶牛(2024年4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产业:突出特色“各展所长”,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南北距离超3000公里,跨越5个气候带,峻峭奇峰、林海草原、沃野平原等地形地貌囊括其中,资源禀赋差异巨大……西部地区因地制宜,优势特色发展“各展所长”。

全国每6杯牛奶有1杯产自内蒙古;广西食糖产量连续33年全国第一、水果产量连续6年全国夺冠;新疆去年实现粮食总产和播种面积增量全国第一;千里河西走廊正打造全国最大的蔬菜和花卉外繁制种基地……

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西北湾镇,农户在田间收获小麦(2024年7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守护好老百姓“奶瓶子”“果篮子”“糖罐子”的同时,西部地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让自身“造血”功能更强。

2024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暨贵州“村超村晚”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拉开帷幕。这是音乐烟花秀在“村晚”上演(2024年2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乡村:“非传统”村落越来越多,“新农人”打造新经济

“村超”,一个由农民自发组织的乡村足球赛事,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发源地贵州省榕江县,4年前才退出贫困县序列。

“村超”让世界看到中国乡村的繁荣景象,看到“非传统”印象的乡村,更看到中国乡村发展的新形态、新路径。

这在广西南宁市拍摄的“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主会场(2024年4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随着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备,西部的“网红村”“淘宝村”越来越多,北上广等大城市的消费需求正快速传递至乡村,带动农民调整农产品结构。

电商主播在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峡口镇茶园内直播带货销售茶叶(2023年4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西部农村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人。”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董雪兵说,年轻人对农村发展至关重要,只有新一代农人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才能带动整个农村实现腾飞。

西部多地出台措施吸引年轻人回村。这里正出现人口“回流”现象:“乡村掌墨师”奔走在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致富经验;民族村寨的“青年造村计划”吸引青年返乡创业;“电商达人”穿梭于网络平台直播间,助力家乡农产品走出大山。

在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内,科研人员在巡检机房设备(2023年2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创新:加强“人才密度”,从“洼地”跃上“高地”

很多人不知道,日均活跃用户达“亿”量级的手机游戏《王者荣耀》,诞生于四川成都。这与成都高素质劳动力加快聚集、数字经济不断创新密切关联。

西部,曾长期被认为是人才和创新的洼地。但近年来,变化有目共睹:重庆人才资源总量超过630万人;西安西咸新区引进的创新创业人才年增长率超过60%……

人才直接关系创新。西部地区已打造9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工业增加值由2019年的5.8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8.1万亿元。

“成绩单”背后,是西部对人才的高度重视。

在重庆,配套资源引人、留才力度不断加强。近3年,在渝高校毕业生每年有近六成选择留渝就业。

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实施吸引产业链人才、海外人才等系列举措,让这里成为陕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

家底薄、能量弱、不均衡等问题仍是西部创新路上的障碍。从“洼地”跃上“高地”,西部需要在理念、政策、机制等方面加力提升。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西部是我国民族地区最集中的区域,5个民族自治区全部在西部。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着力破解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

今年,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带火新疆旅游。前三季度,新疆接待游客超2亿人次,同比增长77%。

游客在新疆喀什古城景区的一家民宿内欣赏歌舞表演(2024年4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发展潜力,我国59项世界遗产中有20多项在西部,多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创造的灿烂中华文化持续吸引国内外游客。

专家认为,西部要把世界级的旅游资源打造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需要配套的软硬件全面提升。

今年中央财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74亿元已下达,重点支持民族地区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手工业、文化旅游等富民增收特色产业;内蒙古推动民营企业进边疆,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云南在全省沿边行政村(社区)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推动边境村寨成为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

未来,西部需要完善公共服务,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

城市:成渝双城经济圈龙头带动,多极化城市群悄然崛起

2023年,西部地区GDP超万亿之城有三座:重庆、成都、西安;GDP超4000亿元的城市有10座,既有省会或自治区首府,也有能源、工业基地。

这表明西部省域单核驱动格局正在改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一些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壮大,城市群不断培育。

成渝地区的人口持续净流入,西部大多数省会、自治区首府的人口也在增长。

这是位于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畔正在修建中的成都科创生态岛(2024年10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一些产业紧随劳动力变化迁移到西部。四川雅安芦山县,约10万人的小县,从无到有集聚起占全国产能10%的包覆纱产业。

成渝地区正成为带领西部城市发展的领头羊,通过主城区构造都市圈,进而带动泛经济圈,最终形成覆盖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积极融入的整体城市群。今年上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GDP超4万亿元,同比增长5.8%,与京津冀差距持续缩小。

2024年11月8日拍摄的丽江古城日落风光。丽江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和“茶马古道”重镇(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西部一批具有潜力的城市蓬勃发展。广西、云南建设面向东南亚的门户城市,西藏日喀则打造面向南亚的开放枢纽;榆林、鄂尔多斯用好能源禀赋,推动产业升级;银川突出气候优势,抢抓算力产业机遇;大理、丽江打造特色产业,“文旅兴城”。

这些城市的壮大将带动周边,形成多极化的西部城市发展新格局。

在重庆江北区嘉陵江畔,游客在打卡重庆知名网红景点——洪崖洞景区夜景(2024年8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东西部协作:结对帮扶制度化,从单向支援到双向奔赴

打开中国地图,有一条“胡焕庸线”: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云南腾冲。

这条线两侧,有自然环境的差异,也有发展水平的差距。世纪之交,西部地区人均GDP仅相当于东部沿海地区约30%。

28年前,东西部扶贫协作正式启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扩展为“东西部协作”。多省份提出聚焦“协作”、共同发展。

这是2024年10月17日拍摄的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科学城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行走在山城重庆,渝鲁大道、海尔路等地名,体现重庆与山东的紧密协作;贵州正安的吉他产业,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实现从代工向创造的转型。

东西部协作是缩小区域差距的“稳定器”、助推共同富裕的“加速器”,也是实现协同转型发展的“试验场”,但仍存在产业合作广度与深度不足等短板。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黄庆华说,如何增强内生动力有待作答。

经过二十多年不懈努力,西部地区已经焕然新生。随着国家战略的不断深化,这片广阔厚重的土地承载发展的新希望、新动力,将继续创造发展奇迹,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张晶

(原标题: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新突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