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广州开发区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扶持新体系

2024-10-22 16:39 中国发展网 记者皮泽红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皮泽红报道10月21日,在筑梦现代化·广州“进”行时——广州市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副区长徐丹表示,该区作为实体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引擎、改革开放主阵地,已培育五大千亿级、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5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经开区第1,综合发展水平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2。生物医药产业方面,聚集企业主体超4800家,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国家、省、市研发机构375家,科创能力快速提升;引进钟南山、徐涛、王晓东、赵宇亮等院士团队,高端人才加速集聚;连续4年获批1类创新药上市,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每年新增新药临床批件近百张,占全市90%以上,连续3年全省第一;累计获批创新药8个,数量全省第一。2023年获评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第6,成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第一梯队。

产业政策方面构建生物医药全链条扶持新体系。广州开发区持续优化生物医药扶持政策体系,先后出台4个专项政策,今年进行了系统优化和迭代升级,发布《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办法》(“生物医药2.0”政策),对创新药临床Ⅰ、Ⅱ、Ⅲ期研发费用,给予一定支持。引育龙头型合同研发服务机构(CRO)和合同研发生产服务机构(CDMO/CMO),支持建设动物实验平台,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同时,积极推动创新药品/医疗器械的临床应用,鼓励医疗机构在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正式公布后一个月内召开药事会,对创新药械在医院的临床使用给予支持。

审批政策方面,探索生物医药服务新模式。与广东省药监局推进“省区共建2.0”,加快审评工作站在黄埔设立,合作包括加速产品上市、政策先行先试等五大板块13项“优监管、优服务”举措,承接部分省级权限。创新采用“董事长、医院院长、学校校长、研究院院长、职能局局长”的“五长”对接,强化政产学研用更高效地协同联动。成立黄埔区新药申报服务中心,集聚省药监局三大技术支撑机构,为药品、医疗器械企业开通绿色通道,行政审批效率提速20%。积极对接药品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定期为企业开展现场咨询指导,今年前三季度累计服务企业121家次,解决技术难题450项。

金融政策方面,打造战新产业风投创投集聚区。建设中国风投科学城大厦(总部港)、中国风投知识城大厦等风投机构载体,集聚各类风投机构865家,资金管理总规模2484亿元,其中生物医药领域投资机构115家,资金管理规模216亿元。充分发挥黄埔人才引导基金作用,累计设立30只子基金,促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业产业投资基金等多个国家、省级重大基金落户。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区级科技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通过“母基金+直投”的方式,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产业布局方面,“两城一岛”打造生物医药核心区。重点打造科技研发在生物岛、成果转化在科学城、生产制造在知识城的生物医药产业新格局。广州国际生物岛是全国唯一同时布局国家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园区,以国际生物岛扩容升级做强广州生物医药核心引擎,打造成为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核心高地。中新广州知识城被列为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创新载体、“中新合作旗舰项目”,奋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规划国际生物医药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疫苗生产基地、黄埔生命科技港等生物医药专业园区,建设符合生物医药中试、生产的高标准工业厂房176万平方米。北部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园区规划面积7.98平方公里,引进百济神州、诺诚健华、绿叶生物、恒瑞医药、康方生物等40多个顶尖生物医药项目,总投资超200亿元,预计达产产值超1100亿元,建设亚洲一流的生物制药基地。

营商环境方面,迈企业服务改革创新新阶段。累计推出600余项改革举措,营商环境指数在全国经开区第一,近百项改革经验在全国、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首创“上管老、下管小”人才服务模式,对人才住房、子女入学、父母安居建立全套服务体系。优化人才管家和人才服务专岗“双专员”机制,每年举办产业人才相关活动约800场次。中新广州知识城是全国唯一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200多家知识产权专业机构在专利导航、产权保护、产权融资等方面为企业开展服务,努力实现“企乐融融”,让企业暖心、舒心、放心、开心。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