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果皮背后的“药食同源”大产业—广西浦北县陈皮种植加工厚积薄发,政府引领助高附加值产业升级
中国发展网讯 朱芮函 记者龚成钰报道 陈皮,是一种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后干燥成熟的大红柑果皮。广西民间更有“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的传说。浦北种植大红柑高达每亩每年3万元到5万元的净利润,及其“药食同源”的特色属性,更加让陈皮全产业链的发展,大有可为。
民间“老树陈皮”红红火火
金秋八月,依然是骄阳如流火一般的八桂大地,正是各种农作物和水果丰收的季节,本报记者循着浦北“老树陈皮”之名,在绿水青山间,探寻陈皮带来的“金山银山”。
走进浦北县龙门镇金浦龙茶叶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阵阵柑橘的清香和果酸味扑鼻而来,厂区里摆满了一筐筐刚摘下来,等待清洗的青绿色小柑橘。
“这叫小青柑,是大红柑的第二收,主要用来做柑普茶,现在正是小青柑采摘制作的季节。其实,大红柑一年可以收八次,分别是胎柑、小青柑、自然落地果、大青柑、二红柑、二次落地果、大红柑和果肉、果核。”龙门镇党政办主任吴鹏手里拿着一颗小青柑,一边嗅闻,一边如数家珍地做着科普。
“目前在做的柑普茶是先把小青柑开皮,挖出果肉后晾干,填入熟普茶,杀青后再接着晒,晒5-7天就可以了。”
来到主加工区,小青柑自动清洗机的不远处,工人们三两人一组,每人身边都放着一筐小青柑,坐在小凳上,你开完皮、我来剥果,非常熟练地各自忙着手中的活。
金浦龙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符敬森介绍说,公司用工有季节性,淡季用工40-50人,7、8月旺季开始,用工就有200人左右,持续半年,基本都是附近的村民。工人计件算收入,平均一个月3000元-4000元。他还说,公司去年产值加上外贸订单已经超过了1个亿,产品大部分都按原料出售,每年有几十万元的税收,淡季的时候,他们也会做一些陈皮的附加产品。
走出生产车间,正午的骄阳似火,一排排的晾晒架上摆满了正在晒太阳的小青柑。“这么好的天气,晒出来的柑普茶,都有一股太阳的味道,和烘干的相比别有一番风味。”吴鹏又随手拿起一颗已经填满了茶叶的小青柑,一边嗅闻着,一边分享自己的感受。
来到浦北陈皮产业园内,同样在加工小青柑的浦北柑宝龙陈皮茶叶有限公司,又是一派忙碌的景象,放眼望去,工厂里老少工人皆有。
记者一进生产车间,注意力就被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家吸引,和老人家闲聊时得知,老人家名叫吴伟,来自周边的平峒村,今年已经75岁了,老人家说:“我来这里开皮,一个月能赚3000块钱,一天能做15筐呢!”只见他一边闲聊一边娴熟地将一颗小青柑放到手动开皮机上,按下机器,“嗒”地一声,果皮就被分成了三部分,开皮工作就完成了。
开完皮的小青柑到了旁边剥果肉的村民孙世姑手中,她拿着一个类似勺子的工具,手左右晃几下,小青柑瞬间就成了一块不带一丝果肉的柑皮。孙世姑边挖果肉边告诉记者:“我今年快50岁了,家在林塘村,老板来村里招人,我就过来打工。做了10多天了,都是当天结算工资,一天能做120块钱。”
在这个车间里,不仅有吴伟、孙世姑这样的中老年人,还有许多年轻的面孔,有利用假期来帮父母赚钱的学生,大多数据说是附近村里留守的中青年女性。
从荒凉到繁荣的巨变与期待
走在浦北陈皮产业园中,只见不少企业厂房林立,金浦龙公司扩建的生产车间也即将完工。园区附近建有龙门镇中心幼儿园、龙门镇中心小学、小型超市等配套设施,据说是为了方便附近的村民能够安心在“家门口”就业。
钦州市陈皮专班办公室主任、市供销社理事会主任钟乾堂感慨着说:“从近两年的建设情况来看,特别是今年,陈皮产业园建设真的是突飞猛进,过去就只有四栋标房,很荒凉,只有一条路,还不通。”
据了解,为加快推动陈皮产业的发展,钦州市和浦北县在2022年成立了工作专班,规划建设浦北陈皮产业园,并于同年8月23日开工。
钦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市陈皮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主任覃天卫表示:“钦州市和浦北县要建设好陈皮产业园,打造重要的中国陈皮贸易集散中心、精深加工基地、文化体验窗口,这是浦北陈皮产业园的定位。”
据钦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科科长劳力介绍,自2023年以来争取了2.11亿元专项资金,推进陈皮产业园项目设施建设,现已建成了包括企业自建的标准厂房18栋,园区内已进驻企业12家,其中7家已投产,建成广西供销陈皮公共仓、进园大道、景观大道以及配套供水供电网络、排水排污等设施。陈皮文化体验馆、陈皮商业街、专业交易市场、陈皮人才公寓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由于资金、政策等原因,计划建设陈皮康养旅游目的地还没能完成,许多项目规划也还没有落地。下一步将争取更多上级资金和政策,希望自治区层面也给予重视,推动产业园的发展。”钟乾堂聊起产业园的建设,语气中充满了期待。
“扁柑之乡”的机遇与困扰
在陈皮博物院纵观陈皮的种植简史,浦北自明清以来逐渐形成种植柑橘的传统,素有“扁柑之乡”的美誉。从圆枝柑、驳枝柑等到如今的大红柑,大山里的70多年的大红柑老树,成就了如今的浦北“老树陈皮”品牌。浦北人制作和收集陈皮的习俗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形成独有的传统制作技艺,并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紧邻陈皮博物院的柑普堂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车间内生产线井然有序,工人们身着统一的工服。柑普堂董事长陈能浩介绍:“我们公司在加工方面,生产标准化贯穿整个加工作业链条;设施也实现现代化,以现代化、全方位烘干为核心的干仓陈化技术,更好地为入仓陈皮提供专业仓储保障;管理更加规范化,配套经验丰富的技术管理团队,对生产各环节进行管控。”
同时兼任浦北陈皮协会会长的陈能浩告诉记者,农夫山泉与本地企业合作,收购小青柑生产“东方树叶”青柑普洱,每年需求1000多吨。但由于浦北县产能不足,在小青柑丰收的两个月内只能提供500吨左右。
陈浩能表示,在农夫山泉收购的推动之下,企业十分重视农药残留,目前金浦龙和柑普堂每年要投入100多万元对指定农户进行喷洒农药的管控,常年派人下到农田规范农民的种植。他希望政府能在农药残留的检测与标准方面给予企业支持和帮助。
亟需挖掘的价值与产业链
“‘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陈皮越陈越佳,年份越长价值也越高,这是陈皮的独特魅力,所以陈皮的储存十分重要。”浦北陈皮产业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张良基介绍。
他说:“浦北的陈皮是广陈皮,取当地大红柑成熟果实的果皮,晒干或低温烘干后,经过三年陈化的是陈皮,而陈化时间未满3年的叫果皮或柑皮。”
这里有许多不同的房间,据说年份不同的陈皮或柑皮都分开储存。走进储存柑皮的房间,空气中的果香浓郁,让人有一种清新舒畅的感觉,也多了一股岁月沉淀的陈香味,在这些房间稍作停留,记者的鼻塞忽然变得通畅了许多。
据了解,这里目前储存了一些农户和企业的陈皮或柑皮,大多数种植农户还是选择自己储存,张良基表示,下一步将引导农户更加规范地储存陈皮。
楼上的陈皮“官仓”则更加智能化。张良基介绍,这里能够实现对陈皮储存的精准管理,装有多个摄像头,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温度等实行检测和控制;建立溯源管理系统,追溯陈皮的产地、采摘时间、加工过程等详细信息,确保陈皮的品质和安全,这里存放总量也只能达到20万斤,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陈皮智能化仓储还没能实现规模化。张良基希望未来能够获得自治区和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进一步扩大收储规模。
陈皮产业展示大厅是浦北陈皮产业的缩影。一系列陈皮衍生产品展示专柜映入眼帘,陈皮酒、陈皮醋、陈皮月饼、陈皮花生、陈皮饼、柑普茶……一系列“陈皮+”衍生产品错落有致地陈列着。陈皮饼在广西举办的2022年‘广西有礼’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荣获铜奖。小小陈皮竟能衍生出如此多的产品,其中蕴含的价值不言而喻。
据了解,浦北加强与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广西农科院等院校的合作,以科研创新为陈皮产业发展赋能,浦北陈皮现已列入‘广西中药民族药产业科技专项项目’。鼓励企业强化‘陈皮+’产品研发,推动陈皮产业与小江瓷、茶叶、食材、编织等本地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在浦北的餐馆里,能看到陈皮排骨、陈皮鸭汤等陈皮菜品,各企业也成功研发出40多种“陈皮+”衍生产品。
遗憾的是当地政府虽然采取了诸多举措,附加产品加工企业产能规模依然较小,陈皮产业链延伸还不足,创新力度也还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尚待解决。
“金果”闪烁在绿水青山间
第二天,伴着淅沥的小雨,顺着弯曲绵延的山路,路两旁田地里种满了大红柑果树,在这绿水青山之间深呼吸一口,果树的清香扑鼻而来,似乎全身都舒畅了。
来到大红柑主产区之一的浦北县龙门镇林塘村村支书容家良的家中,只见门前有几棵野生山竹树,周边种的都是结满了果实的大红柑。
容家良介绍,林塘村总共有2537人,有537户,基本每家每户都种有大红柑。村子总共种了7000多亩大红柑,今年可能突破8000亩。他家也种了10亩大红柑,每亩地能种70棵左右,自己种一棵树一年成本是35块钱,雇人就是50块钱,每年亩产鲜果约5000斤-8000斤。去年,林塘村靠大红柑种植产值超亿元,因此成了“亿元村”。容家良高兴的说:“我们村今年的产值可能不止亿元。”
他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大红柑的采收过程:“从4月到第二年1月都有收成。4-6月摘胎柑,一般是在新种树苗的前两年,为了疏果摘掉这些小的,让果树以后长得更好;7-9月摘小青柑,做成柑普茶;9-10月摘青皮柑,做青皮茶;10-11月摘二红柑;12月到第二年1月摘大红柑,用来做陈皮最合适,因为靠近冬至,也叫冬至皮。”
谈及林塘村的“发家致富史”,容家良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就开始种大红柑,那时候卖商品果。2005年,有人来买大红柑果皮,而且果皮价格一直涨,从2005年7元/斤一直涨到2014年的90元-100元/斤,最高的时候卖到130元/斤,村民就开始大量种植大红柑卖果皮。那时候政府都不知道有陈皮,2022年才开始发展陈皮产业。”他还说,现在大红柑种植也吸引了好多出去打工的人回来,村民孙德光正是返乡种植大红柑的村民之一。
交谈间,来到了村民孙德光家崭新的自建房里,孙德光告诉记者:“我之前和大多数人一样在广东打工,年纪大了,打工也难。看到村子里好多人都靠种植大红柑赚钱了,就回到家乡,种植大红柑。”
“我现在种了60多亩大红柑,主要是人工成本,除去这些一年收入有100多万元。”孙德光说,“以前卖了果皮,果肉都是当肥料或者丢在路边,但是去年我的果肉已经全部卖到北海的一家做饮料的企业,还赚了一点钱。”
孙德光还分享了他的未来规划:“我想把规模扩大一点,就贷了政府提供的‘陈皮贷’,有了本金,用来收购其他村民的果皮,再统一卖出去。明年我计划把种植面积扩大到100亩左右。”
林塘村里,像孙德光一样的种植户正规划着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据悉,浦北县的种植户已经基本实现致富,数百家加工企业和小作坊带动当地村民就业。
奋力追赶多举措推动陈皮产业
相比众多农民早已种植多年大红柑,当地政府近几年才开始重视陈皮产业,导致现在一边是企业丰收忙碌、村民增收致富的光景,一边是陈皮产业发展刚起步,亟需各层面更多重视和支持的困局。
据覃天卫介绍,自2022年发掘陈皮的价值后,浦北县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怀指导和钦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锚定“百亿元产业”目标,把陈皮产业作为“一县一业”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和富民增收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制定出台《浦北县陈皮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按照“一轴两带三集群”的总体布局,对全环节进行详细规划,打造百亿陈皮产业。
但大红柑也面临着来自大自然的威胁——黄龙病。钦州市水果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黄海斌形象地把黄龙病比作大红柑的“癌症”。他说:“黄龙病通过柑橘木虱传播,这种木虱最高能飞2.6米,必须及时防治和杀灭木虱。”
截至目前,钦州市共建立柑橘木虱监测点16个,发布柑橘黄龙病相关病虫情报15期,开展柑橘木虱防治11.88万亩次。
优质种苗是整个产业的源头,也是防控黄龙病的起点,为保障种苗质量、确保陈皮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钦州市财政局整合衔接资金680万元,联合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建成三合镇、江城街道2个大红柑无病毒苗圃基地100亩,年产无毒优质柑苗200万株。
浦北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皮专班主任陈柏说:“这是全国第一个大红柑无毒苗圃,但由于资金、政策以及重视程度有限,规模难以扩大,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只能满足2万亩左右的种植。”
在加工方面,除了附加产品,品牌和标准化也要加快建设。浦北县通过注册区域公用品牌“浦北陈皮”、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措施,培育了供销三冠、柑普堂等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
钦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商广科科长陈胜介绍:“我们推进浦北陈皮发展标准体系,按‘链条式’制定育苗、种植、加工、仓储等一系列标准,颁布实施《小青柑含茶制品生产技术规程》《浦北陈皮》等7项标准,以规范化、标准化推动陈皮品质提升,以标准保质量、保口感。”
除此之外,陈皮产品的溯源更是现代食品类产业的重中之重。钦州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宁海介绍,市融媒体中心打造产业大数据平台、农特产品可视化溯源平台及产业销售平台,2022年投入100万元资金,在市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建设数字经济服务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和销售以及对农户进行技能培训。目前已接入农业农村局第一批数据运行,初步实现一个大屏看全市,计划利用数字融媒+5G+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将陈皮全产业链数字化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大数据平台,实时视频检测和采集生长数据、气象数据土壤及病虫害数据。
同时,宁海也表示,溯源建设还存在诸多挑战,100万元资金就是杯水车薪,远远无法实现对陈皮产品的全产业溯源,希望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有关部门能够多给予支持。
在探寻陈皮之旅的结尾,覃天卫说:“讲陈皮话、做陈皮事、干陈皮活、发陈皮财,这是陈皮产业的发展目标。下一步,钦州市及浦北县将持续夯实种植基础,加快陈皮产业园项目建设,持续深化品牌升级,把陈皮产业做大做强。”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