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制良田良种”赋能陆海产业联动 广西北海市以现代设施农业为突破口 “产学研”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张敏捷、张源南、本报记者龚成钰报道 近年来,广西北海市着力推进以大棚果蔬产业、“蓝色粮仓”等为重点的现代设施农业快速发展,不断提升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全面助推乡村振兴。全市果蔬设施大棚从2019年的2万亩发展至2024年的4.5万亩,设施渔业养殖面积达6万亩。2024年上半年北海市设施农业产值128.92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7.09%。
良制良田创新驱动
据悉,北海市立足市情农情地情,着力解决耕地地力退化、低效闲置、零星分散等复杂问题,为此专门制定实施了北海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施方案(2022—2025年)》、《设施农业用地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市县两级财政共拿出1亿元对符合标准的新建连片2亩以上的果蔬大棚实施“先建后补”扶持,有效减轻农户前期投资压力;土地流转给予100—300元/亩不等的一次性奖补,促进新增农村土地流转7.43万亩,推动大棚种植土地“小块并大块”超过1万亩,形成一年二茬或三茬的种植结构。他们积极抓住入选全国6个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市的机遇,实施“高标准农田+大中型灌区改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土地综合整治+和美乡村建设”五大项目,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贷联动、先建后补”投融资和维修管护等机制,一体推进高标准农田的“建管用”5.2万亩。今年,15个项目片区共20.5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全面开工。
同时,北海市明确高标准农田+农业产业示范园、果蔬产业、种业、生态畜禽养殖业、设施渔业、特色林业、农产品深加工的招商导向,摸排设施农业用地潜力地块16.35万亩,形成设施农业用地“招商一张图”,建立市、县(区)、乡镇上下联动招商机制。2021年以来全市农业招商引资落地项目226个、总投资116.06亿元,签约农业项目433个、计划投资194.13亿元。并实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方案,明确用于发展海洋渔业的水域范围及其产业布局,加强海域使用权出让和池塘使用权流转,大力发展近海立体综合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现代深远海抗风浪养殖,做大做强“蓝色粮仓”。目前,工厂化养殖水体从2019年的120立方米增长到177000立方米,增长1475倍;小拱棚对虾养殖面积从2022年的2865亩增长到17696亩,增长5倍;出让深水网箱养殖海域使用权50宗共3.89万亩,水产养殖转型升级和海洋牧场建设有序推进。
良人良种良法赋能
为加快种业振兴,北海市制定出台《引育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实施办法(试行)》,引育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电商等“五类”人才446人,引进国家甜瓜体系首席科学家许勇等专家在银海区设立大棚甜瓜试验推广工作站,引进国家养蜂体系首席科学家彭文君指导推广西甜瓜蜜蜂授粉技术,广西首个“国家蜜蜂授粉项目”落户银海区。
目前,北海市大棚果蔬单产从2019年的1.88吨/亩提高到目前的2.3吨/亩,是露天种植的4—8倍,亩均净利润1.5万元以上。并引导种养殖企业与自然资源部海洋四所、广西农科院、广西大学农学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建立面积近万亩的试验推广基地,培育、试验、展示和推出广西甜瓜新品种540个,开发深水网箱养殖军曹鱼、石斑鱼、真鲷、红鳍笛鲷等品种的养殖新技术。同时,大力推行“果蔬进棚、鸡鸽上架、猪牛上楼、耕海牧渔”种养模式,广泛应用节水、节肥、节药技术,与传统露地种植相比每亩节水70%—80%、节肥30%、节药30%。
北海市设施渔业向陆基、滩涂、远海多方位发展,帮助企业建成为广西规模最大、品种最多、设施化程度最高的海水养殖示范区,2023年获评全国现代设施渔业创新基地。设施畜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蛋鸡产业现代化示范区获评五星级广西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并携手北海移动公司,成功建立广西第一家5G智慧海鸭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
融合发展互利共生
北海市在强化“种养加”与“产加销”互联互通的同时,积极营造良性互动、交叉渗透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环境,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全环节增值。创建“市场+电商+节会+网红” 的多销售主体融合特色农产品出圈模式,完成全市19家农贸市场智能化升级改造,对接京东“农特馆”、福达冷链农批市场等平台,畅通区内外市场直供、对口帮扶助销、网络直播带货联动销售渠道,架起“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桥梁。2023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9.9亿元,占全区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的11.9%。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产品加工链条。
同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群众参与、人人受益”的联农带农发展思路,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脱贫户)”经营模式,探索保底分红、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服务协作、产销联动、流转聘用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深化与和润鸽业基地、阳雀湖农业科技等200多家企业合作,吸引126个村委合作社参与投资入股,每年为农村提供5万多人的就业机会,周边村民每年人均增收2万元,一条企业、村集体、农民互惠共赢发展的新路子越走越宽、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