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强乡土人才支撑,促乡村产业振兴
摘要:福鼎市大力开展人才交流及典型示范,加大技能人才宣传,组织各级技能大师开展“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行动33场次,承办了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福建省选拔赛茶艺师赛项、2023年福鼎市第四届烹饪职业技能竞赛,广泛宣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时代风尚,引导更多的青年劳动者学技能,走技能成才之路。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丁南报道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2023年以来,福建省福鼎市不断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努力在“引、育、留、用”上求突破,释放乡土人才活力,激发各方面人才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事业中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优化机制“肥田沃土”引人才
记者从福鼎市委改革办获悉,2023年,福鼎市引进国家、省、宁德市级人才198人。通过实施“鼎智回归”工程,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地人社部门及国内院校组织的招聘活动,依托创业创新中心、人力资源产业园、人才驿站等平台引进急需紧缺人才。
为“培养用好乡村人才”,福鼎市持续优化人才工作领导和运行机制,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乡村振兴人才工作专班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人才工作,市财政安排1千万元人才专项经费,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奖励和平台建设;福鼎市人社局深入园区企业开展人才政策宣传,确保人才政策有效落实,惠及更多企业。
在福鼎市嵛山岛,自嵛山候鸟人才驿站暨清华大学福鼎乡村振兴工作站建站以来,已吸引清华、北大、人大、南开等名校600多名学子,在乡村公共空间规划打造、旅游开发、品牌建设等方面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推动乡村公共设施、道路规划等持续完善,海岛民宿旅游、海产营销等有力提升,建成了乡村振兴大礼堂、展览馆、登山栈道、新式民宿等新地标、打卡点,助力企业对接清华博士实践项目2个。
全域培训“深根细作”育人才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技能是至关重要的依托,技能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力量。《福鼎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23-2025年)》印发实施的2023年,福鼎市共组织城乡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613人次、新增职业技能等级证书4039人次(高级工以上555人);组织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在建项目施工培训300人次、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和认定130人次;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70人、高素质农民1783人次;实施科技特派员志愿服务行动,推广新技术53项,建立示范基地49个,开展技术培训活动共38场,培养基层技术骨干307人。
福鼎市是中国白茶之乡,茶产业是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福鼎市积极指导帮助龙头茶企引进和设立人才培养平台,2023年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设立省级陈宗懋院士专家站,今年又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通过在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合作、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与院士、博士等专家团队合作,为“三茶”统筹发展持续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助力福鼎白茶高质量发展,连续14年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榜”,进入2023中国十大名茶前三甲,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50亿元。
创优环境“深根固蒂”留人才
乡村要振兴,人才得留住。为提高乡土人才政治和经济待遇,福鼎市积极在乡土人才中发展党员、培养村级后备干部,积极推荐贡献突出、群众认可的乡土人才作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人选,提升乡土人才的获得感、荣誉感。同时,加强人才评选推荐,2023年,1人被推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获评第一批宁德市企业“首席工匠”,福建瑞达茶业有限公司陈家瑞技能大师工作室被人社部确认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福鼎市大力开展人才交流及典型示范,加大技能人才宣传,组织各级技能大师开展“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行动33场次,承办了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福建省选拔赛茶艺师赛项、2023年福鼎市第四届烹饪职业技能竞赛,广泛宣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时代风尚,引导更多的青年劳动者学技能,走技能成才之路。
此外,加强对人才的关心关爱,持续改善基层医务人员待遇,保障乡村医生待遇水平,落实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参保及养老生活补助;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并按照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生活补助标准;新建810套人才公寓,妥善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医疗保障、安家落户等问题。
科学统筹“因地制宜”用人才
发挥人才“乘数效应”,关键在因地制宜。福鼎市通过落实年轻干部“四个一批”培养举措,选派230名年轻干部到一线实践锻炼、挂职任职,开展“赛场选马”,成立“敢为争先”工作专班,对62个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开展一线考核,新选派项目专员(助理)48名,引导党员干部争当“服务项目先锋”,2023年助力GDP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居全省各县市第一。
福鼎市还充分挖掘乡土人才,将300余名“田秀才”“茶博士”“土专家”等乡村民间人才纳入“1+2+N”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人才库;通过向社会发布招募令、乡土人才库推优、行业部门和乡镇推荐等方式择优招募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60名,为乡村建设、文化旅游、农业技术推广开展服务。
同时,积极发挥“银发专家”作用,组织已退休专业技术人才建立“科技助农”老党员工作室、银发专家小组和志愿服务队,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搭建技术服务框架,构建“党建+专家+基地+示范主体”的科技快速通道,开展技术培训12场,帮助解决粮食、茶叶、蔬菜、果树、食用菌、畜牧等技术难题8项,“玉米种植-山羊养殖-羊粪肥茶”绿色循环模式持续推广,带动建立玉米种植基地12个,山羊养殖场5家,有效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责任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