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泰富特钢:为深中通道铸起“钢铁脊梁”
摘要:智能化生产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改变。借助质量大数据平台,可以实时对钢的成分及工作条件进行管控,通过一键配料,精准执行加料,告别“千人千钢”,实现了“千人一钢”,产品合格率提升了23.3%。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缪晓琴
一桥飞架,仿佛卧波长虹,在浩瀚深蓝中构造出一条优美弧线。从空中俯瞰,6月30日建成开通的深中通道蔚为壮观。大桥上车辆川流不息,桥下巨轮往来穿梭,宛如一双巨手将珠江口东西两岸深圳、中山等城市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推动珠江两岸加速融合,蓄势腾飞。
中信泰富特钢集团
巨型桥梁是新学科、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集大成者。深中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后在粤港澳大湾区建成的又一超大型交通工程,攻克了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全体参与者凭着辛勤付出和坚强毅力,高质量完成了工程任务。
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在这个被称作“伶仃洋人造奇迹”的超级工程背后,处处闪耀着“钢铁脊梁”的科技元素。作为我国高端制造业、国家重点工程的重要支撑,中信泰富特钢集团为深中通道提供了坚实的关键材料保障,旗下兴澄特钢生产的钢丝用盘条构成了伶仃洋大桥的主缆,大冶特钢生产的桥梁锚具用钢为桥梁立下“定海神针”。
大冶特钢铸就桥体“定海针”
锚碇是固定悬索桥主缆索股的承力构件,宛如一座座巨大的“秤砣”,牢牢固定住悬索桥主缆的两端,对大桥整体安全耐久至为关键。继港珠澳大桥后,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旗下大冶特钢的桥梁用钢材,又一次在海上大桥建设中大显身手。
大冶特钢高精度棒材生产线
要成为守护大桥的“定海神针”,得有怎样的“金刚不坏之身”?大冶特钢生产的桥梁锚具用钢,由于运用了新型冶金技术,具有强度高、纯净度高、截面硬度均匀、切削优良的性能。它不仅能稳稳支撑起主跨1666米的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悬索桥面、270米超高主塔,连接起每根缆力都超过10万吨的主缆,还可大幅提升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的抗风性能。
近年来,大冶特钢积极践行“品种+规模+服务”战略,紧盯国家重大工程用钢市场,在高端品种研发及应用方面取得突破,高强度、低温韧性、大厚度、高性能等高端品种增量明显,港珠澳大桥、虎跳峡大桥、北盘江大桥、武汉天兴洲大桥等高速公路桥梁、跨江跨海大桥,以及京沪高铁、武广高铁、川藏高铁、雅万高铁(印尼)等高铁桥梁,都使用了“大冶特钢造”。
兴澄特钢织牢悬索“生命线”
看似轻如发辫,实则重于泰山。深中大桥的主缆,由上百根索股牢牢“拧成一股绳”,将整个桥梁紧紧拉住、稳稳立于海面之上,为大桥上游航运繁忙的广州港留足通航空间。作为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深中大桥桥面高、跨度大,用钢量相当于国家体育场外部结构的2倍;主缆可承担极限拉力高达740吨,是已通车运行的南沙大桥的1.5倍。
同时,大桥处在强台风频发的珠江口开阔水域,这意味着主缆的每一根钢丝都将长期处于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日复一日承受高温、高盐、高湿的腐蚀,时常面对暴风大浪和汽车交变荷载的极端疲劳考验,且全寿命周期不能更换。
制造桥梁主缆的缆索用钢盘条生产技术要求高,生产难度大。在2015年前,对于1960兆帕级及以上强度桥梁缆索用钢,放眼全球都尚无一家钢铁企业可成功批量稳定生产。深中通道的通车,标志着兴澄特钢研制的2060兆帕级别桥梁缆索材料首次实现了国内工程化批量应用。
兴澄特钢是如何织牢这条悬索桥“生命线”的?围绕制约悬索桥主缆耐久性的核心关键技术,兴澄特钢从用户需求出发,潜心研发,通过对新钢种的风冷、热处理工艺理论创新和生产实践,使热处理后的盘条达到超高强度桥梁缆索用钢的技术质量要求。同时,合理安排生产,保质保量保交期,高标准完成了1.7万吨主缆钢丝用盘条供货。
“我们自主研发的2060兆帕缆索钢丝,单丝承载力可吊起3辆小轿车。”兴澄特钢总经理白云介绍,通过提高缆索强度、减少缆索直径,深中通道大桥主缆不仅实现了低风阻,保障了桥梁安全性,还有效降低了用钢量,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对中信泰富特钢而言,“卡脖子”是挑战,也是机遇,倒逼集团以用户为中心,更深入地做好原创性开发。我国制造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对特钢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这进一步激发了中信泰富特钢全体员工做好研发的热情,推动企业加快科创成果应用落地,为打造新质生产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灯塔工厂”颠覆传统生产模式
更高强度、更强耐久性的主缆钢丝,不但增强了桥梁可靠性和耐久性,而且对提高我国大桥梁跨度的主缆钢丝及缆索制造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持续巩固我国桥梁技术国际领先地位的缆索钢,性能与稳定性何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秘诀就是,它们来自位于全球特钢行业首家“灯塔工厂”——中信泰富特钢兴澄特钢。
兴澄特钢线材生产线
“一条400多米长的水冷产线,涉及十几道工序,只需要4个操作人员就能完成。而在过去,却需要60多人。”中信泰富特钢兴澄特钢线材厂负责人介绍,兴澄特钢自主研发的智能水冷系统,依靠人工智能算法,在连续生产过程中自动调节水温和流速,能让接近2000米的钢材温度均匀一致。
兴澄特钢数智中心
精准冷却、智能燃烧、高效成型等200多种智能应用,加上检测机器人、5G无人车等100多台套智能装备……外人看来眼花缭乱的产线井然有序、高效生产,靠的是工厂的“智慧大脑”来调度。记者走进数智中心,如同置身科幻电影,四周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整个工厂的运行数据,从原料储运进度,到高炉冶炼,再到轧制成品,实时分析、指挥生产,运行效率提升了90%。
智能化生产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改变。借助质量大数据平台,可以实时对钢的成分及工作条件进行管控,通过一键配料,精准执行加料,告别“千人千钢”,实现了“千人一钢”,产品合格率提升了23.3%。
通过一系列的数字化技术升级,智能化技术贯穿生产全流程。科研人员有了智能助理,也可以更加专心投入,研发速度快马加鞭,定制订单增加35%,产品研发周期提速56%。这里已经生产出数千个品种与规格的特种钢,年产量近700万吨,供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
在不久前举行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信泰富特钢展示了钢铁企业“智造+经营+生态”集群式一体化解决方案、全景式全要素产业链级碳管理解决方案等,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贡献特钢智慧,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中信泰富特钢兴澄特钢副总经理王永建表示,围绕“高定制、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绿色低碳”五大建设方向,兴澄特钢在纵向工序维度,贯通铁、钢、轧生产全流程,打造智能化示范产线;在横向业务维度,覆盖研发、质量、能源等全领域,布局数字化系统应用。秉持“特钢是科技炼成的”创新理念,推动由“制造”到“智造”的跨越升级,2025年至2035年,中信泰富特钢将打造智造新范式,探索多基地多工序协同制造新模式,为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特钢智慧、特钢方案。
钢铁产业,是现代工业的基石,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通过不断打破传统生产模式,探索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中信泰富特钢一次次刷新着特种钢产品性能与品种之最的纪录,不断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与共同发展;推动绿色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代表“中国制造”的一张亮丽名片和彰显综合国力的重要符号。
(本版图片由中信泰富特钢提供)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