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扬帆向海天地宽——青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2024-07-29 12:53 新华社

摘要:从鱼盐之利、舟楫之便,到向海要粮、向海问药,青岛依托鲜明的海洋优势和特色,持续兴海济民,不断借助科技创新激发海洋产业潜力与活力,加快培育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海洋考卷,常答常新。

今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时指出,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从鱼盐之利、舟楫之便,到向海要粮、向海问药,青岛依托鲜明的海洋优势和特色,持续兴海济民,不断借助科技创新激发海洋产业潜力与活力,加快培育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探海,做海洋科技创新的“策源地”

2024年7月4日,在青岛琅琊台集团海洋微藻实验室,工作人员查看小球藻的生长状况。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将一枚圆柱形的“黑匣子”投入海中,通过传感器监测海水的总磷、总氮数据,就可以为控制藻类植物生长、治理海洋污染“对症开方”。

这个“黑匣子”,是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的新成果——海水总磷总氮原位分析仪。经过多年的科创研发,这一海洋监测领域的重要仪器已实现国产化。

“海洋监测装备研发涉及声、光、电磁、生化等学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多技术领域协同攻关的过程。我们能够取得当前成果,有赖于青岛当地扎实的科技创新资源。”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党委书记孙继昌说。

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是关键。

位于青岛市崂山区的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无人机照片,2024年7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青岛拥有全国唯一的海洋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崂山实验室,还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涉海科研机构50余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全职涉海院士23人,全市海洋人才总量达37.65万人,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创力量支撑。”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总工程师张惠珺介绍。

崂山实验室外景(无人机照片,2024年7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紧紧抓住科技创新优势,探索广阔海洋蕴藏的丰富资源,青岛一系列科创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自主创新研发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LY102)已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准,抗肿瘤新药海藻倍他葡聚糖(BG136)已完成临床一期试验,有望成为新一种海洋创新药物;

——率先研发选育“壬海1号”“海兴农2号”“海兴农3号”等南美白对虾新品种,此类海虾种源依赖进口的状况大大改善;

——研发出网衣清洗机器人,可对深海养殖网箱、网衣的状态进行监控和维护,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深海养殖平台的养护难、排障难、作业风险高等问题。

2024年7月11日,青岛森科特智能仪器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右一)在介绍网衣清洗机器人水下工作原理。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青岛正推动海洋科学及相关产业迈向高端,进军深海。在众多优质科技创新平台和资源的加持下,这座海滨城市的整体海洋产业结构也正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变,快速形成海洋发展新优势。

兴海,做蓝色引擎轰鸣的“主阵地”

从百多年前的渔村渔港,到如今千万人口的现代化都市,向海图强的青岛正不断加强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资源的协同,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海洋产业蓝色引擎持续轰鸣。

位于青岛城阳区的逢时科技透明工厂,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转。通过对海洋磷脂在分子层面的探索和更新改良提纯方式,该公司磷虾油产品的生产工艺、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开辟了南极磷虾高值利用新路径。

逢时(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李一飞说,企业还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如国家级南极磷虾超前研发质量与检测中心、慢病医学营养研究中心等,通过联合研发推动南极磷虾产业不断迈向价值链高端。

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研究人员在实验室进行研发测试(2024年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从以海藻为基础研发的医用敷料、生物肥料,到自主研发的压载水处理系统,再到具有海洋特色的“蓝色药库”,越来越多企业将科研成果深度转化,为海洋产业注入动能。

2021年至今,青岛累计立项支持关键技术攻关项目84项,各级科研经费支持近25亿元,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转化和应用。

青岛市科技局海洋科技处处长李德强说,2023年全市涉海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9.35亿元,同比增长70%,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增至638家,同比增长27.1%。

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海上作业(资料照片)。新华社发(青岛国信集团供图)

重大项目也成为青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的有力引擎之一。2022年5月交付运营的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截至目前累计收获2600余吨大黄鱼,15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国信2号”也正加紧建造;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日前在青岛完工交付,我国深水油气装备自主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我们统筹海洋项目建设,锚定海洋渔业、海洋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重点产业链,强化产业链招商引资,推动海洋产业重点项目早落地、早实施。”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局长孟庆胜说。

位于青岛市李沧区的青岛水务百发海水淡化厂(无人机照片,2024年7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近年来,青岛还出台了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企业倍增计划等多项政策措施,助力海洋产业、海洋企业做大做强;集中推进总投资2100亿元的140个海洋重点项目,持续引进落地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项目,推动海洋产业提质升级。

这是青岛水务百发海水淡化厂生产车间内景(2023年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2023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2024年第一季度,青岛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2%,实现首季高质量起跑。

强海,做海洋经济发展的“开放地”

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派繁忙景象。全自动化轨道吊和自动引导车相互配合,迅速将一个个集装箱运送到指定的装卸位置。

作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目前青岛港集装箱航线总数已有220余条,航线数量和密度位居我国北方港口首位。

轮船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停泊作业(无人机照片,2024年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今年以来,青岛港又先后增开美东、欧洲、东南亚、墨西哥等国际集装箱航线7条。”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副总经理张勇介绍,今年一季度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11.3%,其中北美、南美航线货量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地处“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黄河流域重要出海口,青岛依托港口优势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持续做强海洋经济发展的“开放地”。

近年来,青岛坚持与沿黄省区陆海联动。为进一步便利黄河流域省份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截至今年6月底,山东港口集团在国内重要物流枢纽城市已建设内陆港50个、开通班列线路100条,沿黄省区的许多产品通过海铁联运从青岛港出口到世界各地。

在西安生产的新能源汽车,通过内贸铁路运至青岛港,再由海运运输至荷兰鹿特丹,全程只需30至35天。

“青岛凭借区位优势和多年布局,在国际港口城市竞争中占据了有利位置,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青岛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赵凯说。

青岛还在国际多边合作机制和平台的助力下,持续擦亮高水平对外开放“名片”。作为我国面向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开展地方经贸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位于青岛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上合示范区)依托“海陆空铁”交通枢纽优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为上合组织国家面向亚太区域合作打造“出海口”。

截至目前,上合示范区已开通中欧班列线路32条、累计开行3200多列,通达上合组织国家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23个、城市54个。

“上合示范区已成为‘东接日韩亚太、西联中亚欧洲、南通东盟南亚、北达蒙俄大陆’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上合示范区管委会产业发展一部部长臧元奇说。

在打造开放型、外向型经济的过程中,青岛也迎来众多机遇叠加,蓝色动能持续澎湃:青岛自贸片区作为国家首批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打造黄河流域“9+2”区域跨境电商进口商品供应链产业集群;“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2023年揭牌运行以来,在实施海洋生态治理、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方面持续发挥引领作用,赢得多国人士赞誉……

赶海踏浪,青岛正加快步伐迈向深蓝、远海,奋力书写经略海洋这篇文章。(新华社)

责任编辑:张晶

(原标题:扬帆向海天地宽——青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