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融入具体政策与实际行动
摘要:在本次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上,生态环境部发布2023年绿色低碳系列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名单,这些生动的案例展现了“绿色低碳”和“节能降碳”理念正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将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 | 白 雪
5月15日是全国低碳日。生态环境部、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在江苏省常州市举办2024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主场活动以“绿色低碳,美丽中国”为主题,旨在号召全社会形成简约适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共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在本次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上,生态环境部发布2023年绿色低碳系列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名单,这些生动的案例展现了“绿色低碳”和“节能降碳”理念正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将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故宫零废弃”项目便是其中之一。2020年1月16日,万科公益基金会与故宫博物院共同发起的“故宫零废弃”项目正式启动,采用科学精细的废弃物管理方式,持续追求“将填埋/焚烧处理方式的垃圾减少至无限趋近于零”的美好愿景。项目实施4年多来,已经直接带动约3000位故宫工作人员、4万名导游、2100万人次观众加入共建绿色故宫的行动中来,超过200位重要的国际、国内嘉宾走进故宫,交流绿色发展实践经验。
活动现场,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3)》,持续推进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分享中国实践和经验。
报告指出,我国出台多项适应气候变化政策,采取积极的适应气候变化行动,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气候变化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逐步完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有效加强,陆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提升,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健康与公共卫生领域气候韧性持续增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进程持续推进,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
报告显示,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完善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推动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提升重点领域和区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强适应支撑保障和能力建设,积极拓展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为提升全球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贡献中国方案。
活动现场,生态环境部还发布了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滨海新区、河北省秦皇岛市等39个市(区)入选。
自2012年设立“全国低碳日”以来,全国各地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宣传绿色低碳理念、鼓励绿色低碳行动。
浙江省碳普惠交易市场平台建设于全国低碳日当天正式启动,浙江将构建碳普惠减排交易机制“1+X”建设模式,形成差异化的产品类型和开发模式,创新多层级消纳激励机制,努力形成碳普惠减排产品定量化、产品开发数字化、消纳渠道多样化的碳普惠运作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低碳力量。
上海市发布3条低碳主题游线,包括“碳寻滨江惬意游”“碳寻公园绿意游”和“碳寻乐园度假游”,将低碳旅游理念与低碳实践区的建设成果相结合,设计出具有上海特色的低碳主题游线,引导市民和游客以低碳方式深度体验上海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魅力。
山西省则以“标准引领未来低碳强企强链”为主题,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指南》地方标准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宣贯,通过通俗易懂的视频讲解、一图读懂等方式,引导重点行业企业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提高碳排放管理水平。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