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种业新质生产力 湖北小麦将迎来“鄂”当家的“芯”时代
摘要:在“五五”工程的推动下,通过科研院所与种子企业的合作,鄂麦、襄麦、华麦、扶麦等系列品种突破重围,垦麦、珍麦等新品种相继破土而出,湖北种麦、河南供种的被动局面得到有效扭转。
初夏的鄂北麦地,郁郁葱葱,进入灌浆期的麦穗,壮实圆润。
4月27日,600多名来自武汉、宜昌、黄石、黄冈、襄阳、十堰、荆州、咸宁、孝感、随州、潜江、天门等地的种粮大户、种子企业、科研院所、农业部门的代表云集襄阳老河口市,出席湖北省农业科技“五五”工程暨小麦种业高质量发展现场观摩与研讨会。
在“鄂麦590”示范现场和湖北省农发种业集团(以下简称“省农发种业”)张集农场“垦麦58”等小麦新品种集中展示基地,代表们时而蹲下身子,细数穗粒,时而走进麦田,轻抚麦茎,感受它的力量。这些品种作为湖北小麦“芯”质生产力的代表,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五五”工程小麦赛道的“科企”合作成果。
据了解,“五五”工程,是“十四五”湖北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抓手。即在“十四五”期间突破50项关键核心技术,集成示范500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推广50项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50个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发展壮大5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在“五五”工程的推动下,通过科研院所与种子企业的合作,鄂麦、襄麦、华麦、扶麦等系列品种突破重围,垦麦、珍麦等新品种相继破土而出,湖北种麦、河南供种的被动局面得到有效扭转。
荆楚大地上,小麦种子五年内有望迎来“鄂”当家的“芯”时代。
强筋优质:一个高产“麦霸”的突围之旅
叶片油亮,株型紧凑,麦穗壮实。
在老河口市光化街道柳树湖村,有一片千亩小麦田,格外引人注目。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这片麦田有一个响当当的名称:全国(老河口市)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千亩示范方。种植的是小麦新品种——“鄂麦590”。
观摩现场,与会领导、嘉宾和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的代表实地考察了“鄂麦590”的长势长相、抗逆性以及产量结构,他们对“鄂麦590”抗寒耐冻力强、综合抗病性好,特别是对赤霉病耐受力好,以及高产潜力大等优点给予一致认可。
来自鄂科华泰公众号的消息称,示范方的“鄂麦590”亩有效穗37.7万株,穗粒数36.5粒,千粒重45.5克,预计亩产626公斤。
湖北种,湖北种,一路走来,坎坷曲折。
小麦是湖北省第二大口粮作物,常年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稳定在1600万亩和40亿公斤,均位居全国第8位。
“湖北小麦生产总量和品质虽然在全国排不到前列,但其南北兼有的地理生态特点,突显了湖北在全国小麦种业研究中的重要价值,种业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内在潜力非常大。”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有关数据显示,湖北省常年小麦种子需求量1.5亿公斤,市场规模约为10亿元,种业产值约为18亿元。因为存在高产与兼抗重大品种培育研究、繁种基地建设、品牌种子推广、市场监管等系统性短板,本地种子自给率在30%左右。
“河南有一个小麦品种,在我们省畅销了20多年。”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总农艺师李宗友在研讨会上陈述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
这种遭“豫”,激发了湖北小麦种子企业的内生动力和“不服邹”的创新精神。2016年,鄂科华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鄂科华泰”)与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省农科院粮作所”)、襄阳市农技推广中心联合攻关,利用“秦农142/西农9718”经系谱法选育小麦新品种,开展育、繁、推一体化的尝试与探索。
鄂科华泰的抉择,用心良苦。
襄阳是湖北省最大的小麦产区,小麦常年种植面积在530万亩左右,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总产19亿公斤,占全省小麦总产近二分之一。“它同时也是鄂、豫小麦种子争夺的主战场,鄂科华泰挺进襄阳,其战略意图显而易见。”一位业内人士曾经如此评论三方的合作。
“实话实说,我们当时考虑更多的不是市场销售问题,而是如何研发出适合湖北种植的小麦新品种,争取早日实现湖北小麦种子‘鄂’当家的愿望。”鄂科华泰董事长崔登维如是说。
事实上,崔登维的愿望达成,异常艰难。
据了解,湖北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具有冬季干旱、春季多雨、倒春寒频发的气候特征,且种植的小麦品种以春性品种为主,抗寒性差。因自然气候使然,湖北省适宜繁殖小麦的鄂西北麦区小麦收获季节遭遇连阴雨天气的机率在50%左右,平均每隔3-4年,湖北省小麦收获时节会遭遇阴雨天气影响,受此影响,种子企业实际合格种子入库成功的机率不足35%。这是导致湖北小麦亩产量长期在低位徘徊的原因之一。
相较于全国其他麦区,湖北对适宜种植小麦品种的要求更多、更高。据省农科院粮作所副所长朱展望介绍,赤霉病在湖北常年发生,大约2-3年一次大流行,条锈病3-4年一次大流行,往往与赤霉病交替发生,湖北成为唯一受赤霉病和条锈病严重威胁的省份。灾害风险大,种子数量和质量不稳定,已经成为制约湖北小麦种业快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严重影响全省小麦种源的安全。
为了打破湖北小麦种子的困局,鄂科华泰与省农科院粮作所、襄阳市农技推广中心密切合作,以半冬性(湖北安全越冬、能在豫北繁种)、对主要病害赤霉病、条锈病中感至抗、矮杆(72-80cm)抗倒伏、高产为主要育种方向,同时兼顾优质和耐穗发芽,进行新品种的育种攻关,终于选育出半冬性小麦新品种“鄂麦590”。
据介绍,“鄂麦590”具有中强筋、高稳产、广适多抗等特点,田间表现对赤霉病、条锈病抗性较好,抗倒性较强。
2018~2020年度,“鄂麦590”参加湖北省鄂北组小麦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比对照增产5.36%。其中,2020~2021年度,“鄂麦590”比对照增产6.67%。
为了巩固科研成果,增加种子产量,培育“鄂麦590”的多抗性和广适性,2021年,鄂科华泰在省农科院的支持下,准备与省农科院粮作所联合成立“小麦产业研究院”,锚定两大任务:选育出更多适合湖北生产需求具有突破性的小麦种子,提高湖北小麦品种的市场占有率;走出湖北,在豫北建立繁种基地。
随后,一场连阴雨加速了“鄂麦590”走出去的进程。
眼看着在某原种场繁殖的小麦种子即将收割,不料,一场连阴雨导致穗发芽,近千亩小麦只好全部转商报废处理。
突然而至的灾害,更加坚定“鄂麦590”走出去的决心。
2022年,鄂科华泰与省农科院签订协议,正式成立“小麦产业研究院”,双方科技人员通力合作,深化小麦育繁推一体化探索。
省内,鄂科华泰继续在某原种场安排繁种2000亩,增加种子产量。2024年年初在湖北大部分地区遭遇冻雨和大雪的情况下,其他春性和弱春性小麦品种拔节受冻严重,主茎和大分蘖受冻失活,而全省的“鄂麦590”正处于起身阶段,仅仅叶尖受冻,耐低温性突出,长势良好,预计亩产在600公斤以上。
襄阳市农技推广中心在襄州、枣阳、老河口、谷城、南漳、宜城等地开展配套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省外,“鄂麦590”一路北上,在河南新乡建立10000亩制种基地,开辟北繁南种的产业路径双线作战,双双告捷。
2023年,“鄂麦590”被襄阳市科技局列为重大科技项目;2022~2024年度,“鄂麦590”在豫北辉县市繁种,连续两年亩产650公斤以上。
在2023年召开的全国小麦产业发展大会上,农业农村部谷物检测中心向全国征集328份小麦样品、涉及158个品种,最终达到国标强筋小麦标准的只有19个品种,湖北只有“鄂麦590”跻身其列。不仅如此,鄂麦590在强筋、面包、《郑商所强麦交割标准》共3项全部达标。
鄂科华泰的逆袭、突围之旅,是“五五”工程助力的结果,也是湖北种业发展、壮大的剪影。
“未来,我们将加速审定品种的推广速度,促进我省小麦品种市场的迭代升级,为确保湖北小麦供种安全尽一份责任。”崔登维表示,2024年,争取“鄂麦590”单品销售1000万斤以上;三年累计推广面积力争达到500万亩,卓力将鄂科华泰打造成湖北小麦种子的头部企业。
打造“芯”质生产力,湖北小麦谋划自育品种“鄂”当家
麦田上,“垦麦58”迎风摇曳。这株看似普通的麦子,原来身价不菲。
在湖北省农业科技“五五”工程暨小麦种业高质量发展观摩研讨会上,省农发种业与省农科院粮作所签订了垦麦58战略合作协议,品种转让价高达2000万,创湖北省小麦转让价新高。
人们在啧啧之余,不由感叹湖北小麦种业的巨变。
据了解,湖北以小麦为主要业务的种子企业有20余家,其中全国“育繁推一体化”小麦种业企业不超过5家,小麦种业企业主要集中在主产区襄阳,有13家。
长期以来,由于企业规模偏小、研发力量不足,审定品种不多,湖北小麦种子在本土与省外种子的竞争中,逐渐败走“麦城”,失去主导地位。
2016年,新种子法实施后,湖北加快了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双倍体育种、分子标记、育种工厂等现代育种技术加快应用。特别是近年来,围绕赤霉病、条锈病、穗发芽,打造种子“芯片”,提升新质生产力,育种创新成果不断增多。
有关信息显示,湖北年省审定的小麦品种从2016年的6个,增加到2023年的48个。审定的优质中强筋和弱筋品种占比达到42%。
其中,“垦麦58”是省农科院粮作所最新育成的含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1的突破性小麦新品种,是湖北省首个含有Fhb1自育品种,在2023年的全国抗病小麦品种展示中,抗性居25个参试品种第2位,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具有亩产700公斤以上的潜力。
“在参试阶段,该品种的优良特性被省农发种业看中,他们便在参试阶段与省农科院接触,达成了初步的框架协议,共同开发该品种。”省农科院粮作所麦类研究室副主任刘易科披露。
据省农科院院长游艾青介绍,近年来,省农科院以农业科技“五五”工程为抓手,主动融入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和强县工程建设,先后育成了“垦麦58”“鄂麦590”“鄂麦007”“襄麦21”等高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促进了小麦产量、抗性和品质的大幅提升,打造了旱茬小麦亩产691.2公斤、稻茬小麦亩产594.2公斤高产样板。
数字可圈可点,蕴含着湖北小麦科技的新特点。
——全省小麦育种队伍出现两大矩阵:省农科院粮作所、襄阳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黄冈农科院、孝感农科院等科研单位育种人员45人;湖北农发种业、鄂科华泰、湖北扶轮等种子企业小麦育种研发人员15人,全省科研人数较低谷时期翻了两番;
——承担农业农村部小麦赤霉病、穗发芽抗性鉴定任务,赤霉病、条锈病、穗发芽抗性等育种目标性状鉴定实现科学化、精准化;
——强化分子育种、快速育种手段,利用分子标记选择抗赤霉病、条锈病等重要基因,提高育种效率,LED冷光源温室实现一年三代繁殖,襄阳农科院每年创制双单倍体800份,双单倍体育种技术缩短育种周期。
“与此同时,种企育种投入加大、科企融合不断深化。”省农科院粮作所副所长朱展望介绍,省农发种业立足湖北,面向全国,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校的合作,奋力打造农业“芯片”,目前拥有“垦麦58”、“鄂麦007”等6个小麦品种,并在老河口、潜江建立了育种与品种评价基地。
鄂科华泰与省农科院粮作所联合成立小麦产业研究院,研发的“鄂麦590”,耐早播,株型紧凑,籽粒商品性好,获评全国产业发展大会优质面包小麦品种。“鄂麦590”已成为襄阳市主栽品种,正朝着年种植面积100万亩迈进。
扶轮种业建立襄州育种与品种评价基地。
高产抗赤霉病国审新品种“垦麦58”国家区试增产7.4%。2022年度,总站组织的全省小麦品种展示,5个实打验收点单产均第一。2023年度,黄冈点专家实打验收1023.4斤/亩,实现北纬30°亩产过千斤,突破了长江中游高产抗赤霉病品种匮乏的瓶颈。2024年,“垦麦58”通过国家审定。
在研讨会上,湖北农发种业集团董事长丁辉俊,鄂科华泰总经理丁心涛、省农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军与湖北省粮食储备公司董成华签订了种粮一体化合作协议。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据悉,打造种业新质生产力,持续壮大育种人才队伍,组织省内优势科研单位开展联合攻关,应用现代育种技术,加快生物育种、快速育种与常规育种融合,培育出抗赤霉病、产量高、品质优的突破性新品种,依靠“五五”工程创建示范样板,加强与小麦种业、生产、加工企业的深度合作,开展协同推广,力争3年内培育出年种植面积100万亩的大品种,5年内形成自育品种省内主导优势地位,5到10年自育品种进入国家主栽品种行列,将是湖北小麦种业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与目标。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总农艺师李宗友表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种业产业链建设,省级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种业发展,他希望各单位不断选育小麦优势大品种,建设大基地,坚持大推广,开展大联合,产生大效益,共同做大做强湖北小麦产业。(中国发展网)
责任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