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通渭:红苹果变“金”苹果 特色产业鼓足果农“钱袋子”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春分时节,草木萌发。眼下正是苹果园春季管护的关键时期,在甘肃通渭县鸡川镇的果园里,果农们正在进行春季施肥、病虫害防治、清园拉枝、花前复剪等工作,春日暖阳下呈现出一派春日生产的忙碌景象。也讲述着通渭县发展特色产业,引入新型经营主体,探索“林长+技术员+农户+基地”“保险+期货+新型经营主体”生产和惠农模式,确保果品产业稳步提升的农户致富、乡村振兴故事。
因地发展特色产业 红苹果变身致富果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县境内沟壑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117.94平方千米,2020年,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通渭苹果”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近年来,通渭县因地施策,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紧盯果品产业发展基础好的鸡川、陇川、新景等东南部乡镇,实施果品产业 “提质增效”工程。苹果作为通渭县农业发展的支柱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通过创建无公害苹果种植示范基地,打造标杆性产品,树立“烟富3号”和“长富2号”极具市场竞争优势的苹果品牌,苹果产业成为众多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铁杆庄稼”和“绿色银行”。
不仅如此,通渭县还按照“提质增效、稳步提升、全面发展”的思路,持续加大苹果“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示范化”的四化建设力度,通过对老果园进行改造,持续打造优质高效的苹果生产基地,促进苹果产业不断提档升级。
截至目前,通渭县苹果种植面积达15.4万亩,涵盖全县东部、南部、中部13个乡镇,结果面积16万亩,果品总产量达8.78万吨,总产值达5.8亿元,农民人均经济林果产业收入1348元。通过发展特色苹果产业,该县实现农业稳增稳产,农民稳步增收。
专家助阵苹果种植 金点子结出金果子
一大早,通渭县鸡川镇的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朝荣已经到达自家果园,他和邀请的技术专家一起,正在对苹果树进行复检、疏花、拉枝等春季管理工作。
“3年过去了,这些苹果树都长到3米多高了,以前只觉得这里的苹果甜,却没想到一个小小的苹果需要花这么多功夫。” 林朝荣说,4年的时间,他已经从“门外汉”逐渐变成了苹果种植的“半个专家”。
2020年,借东西部协作机遇,林朝荣被招商引资来到鸡川镇成立农业科技合作社,在鸡川镇上店村流转了300亩土地,“当时觉得这边山地的苹果又甜又脆,就决定要在这发展”,截至目前,林朝荣已在果园里投资了300多万元,对于未来的发展他很乐观。
近年来,通渭县将苹果列为县域特色产业之一,大力扶持农户、农商合作社发展果农产业,鸡川镇书记不仅邀请专家来现场为果农讲授栽种知识,还配套基础设施,平整沙化道路,提供灌溉管道,最大程度助农、发展特色产业。
通过大力发展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林长+技术员+农户+基地”模式,鸡川镇形成果农有组织、种植成规模、企业有收益的产业发展格局,合作社指导果农,果农为合作社提供经济价值,真正“种”出农民好生活。
多措培强苹果产业 新模式引领新发展
近年来,极端天气增多,霜冻、冻害、冰雹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果农收入、苹果产业发展,再加上传统种植与苹果生产先进技术、机械应用、新品种引进和现代苹果管理技术之间的矛盾,给通渭县苹果产业设置障碍。
在此背景下,通渭县积极探索“保险+期货+新型经营主体”产业生产模式,通过利用保险期货工具的方式,以保险、期货、新型经营主体为支撑,将现代化金融服务引入通渭苹果产业链,实现产、供、销全程的有机衔接,为苹果种植户、销售商等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抵抗自然风险。
“我们坚持把发展苹果特色产业作为激发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重要举措,通过特色农业带动农户致富,最终实现乡村振兴。”通渭县林果中心主任郑永茂说,“下一步,通渭县将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农产业发展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拓展农业产业链,为当地村民蹚出了一条‘致富路’,更串起了一条‘振兴路’。”(卢博玲)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