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上海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一周年,激发无限创新

2024-03-22 10:45 中国发展网 记者鲍筱兰

摘要:编制未来制造、XR科技、深海探采、量子科技等一批未来产业白皮书。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鲍筱兰 3月21日,在迎来上海先导区推进建设一周年之际,记者从上海市经信委获悉,过去一年,上海着力编制未来产业“一业一方案”,发布基因和细胞治疗、合成生物、新型储能、商业航天、AI大模型等一批细分领域行动方案。编制未来制造、XR科技、深海探采、量子科技等一批未来产业白皮书。

“去年3月25日,上海张江、临港和大零号湾首批3个未来产业先导区正式揭牌”。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二级巡视员、技术进步处处长李宇宏表示,我们深刻体会到,过去一年,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发展,并将未来产业作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打造引领产业赛道风口的“核爆点”。

“未来产业激发无限创新动能”,李宇宏表示,从政策端来看,这种趋势正不断加码。2022年9月,上海市政府先行印发《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在全国打响了布局未来产业“第一枪”。2023年7月,上海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明确,聚焦三大先导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在具体操作中,发展未来产业,需要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和公共服务平台。李宇宏用四个“着力”进行了总结。一是着力育载体,建设首批3家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合成生物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通用AI安全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未来规模化智能制造机器⼈操控系统及运管平台等项目落地。二是着力抓攻关,在脑机接口、新型储能、人形机器人、卫星互联网和超导等领域组织重大项目,布局合成生物、区块链、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学科,储备未来人才和技术,一批创新成果实现突破。三是着力建平台,成功创建未来能源与智能机器人、自主智能两个国家级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上海交大未来技术学院。聚焦底层技术攻关,建设超导、智慧医疗、燃料电池、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复旦AI for Science研究院,北斗导航、石墨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链条。四是着力促转化,积极参与工信部未来产业“揭榜挂帅”,聚焦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等方向,组织推荐89对创新联合体,贯通成果转化链条。

李宇宏说,在强化配套服务方面,上海配套大赛累计举办16场线下配套活动,组织20余家顶尖资本,走进未来产业代表企业,举办“走进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产业创新研讨会”未来产业圆桌论坛等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合成生物战略专家委员会、成立合成生物产业协会,成立先进核能、新型储能、脑机接口、生物制造4个技术领域专委会和未来产业投资专委会,促进行业交流和产融对接。

“临港继续承担上海经济增长极和发动机的作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处长陆瑜表示,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4333亿元,同比增幅22.5%。招商方面,长电科技、舜宇光学、特斯拉储能多个百亿能级项目成功落地;ASMPT、李斯特、波士顿科学等外资项目纷纷签约。2023年落地前沿产业招商项目109个,涉及投资额1007.6亿元。

陆瑜表示,临港重点围绕制度创新优势“更大力度先行先试、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程度促进发展”推动制度创新开放,初步形成了“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内容的制度体系。截至目前,临港累计形成典型制度创新案例100余个,其中全国首创性案例48个。对照国务院制度型开放方案,在数据跨境流动、跨境离岸金融、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领域率先开展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为国家申请加入CPTPP、DEPA提供临港的实践经验。

陆瑜说,根据临港产业发展基础和特色,结合未来产业技术成熟度和产业市场前景,临港着力构建未来智能产业集群、未来能源产业集群、未来健康产业集群和未来空间产业集群。目标到2030年,未来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临港新片区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是立足国际前沿、落实国家战略、支撑全市行动,可以进一步汇聚高端科技资源,支撑区域创新高地建设。

上海张江科建办经济发展处副处长周恺表示,先导区实施一年来,张江科学城企业经营总收入超万亿元,同比增长6.8%;税收收入453亿元,同比增长14.4%;实到外资25亿美元。根据上海市未来产业发展的统筹部署,利用上海浦东新区制度创新优势,张江未来产业先导区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力推进张江科学城高质量发展。

“在未来健康领域,体现创新浓度,高端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周恺表示,张江细胞与基因产业园作为上海和浦东细胞与基因产业发展的核心承载区,目前全国已获批细胞与基因疗法注册性临床试验项目,张江占上海 3/5、占全国 1/4,并率先上市中国首款和第二款CAR-T细胞药物;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承载产业化功能,和记黄埔、君实生物、奥浦迈等产业化项目落地,逐步扩大产能规模;张江医疗器械产业基地,瑞柯恩等一批本土创新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体现创新高度,新药进展突破明显。

周恺说,在未来芯片领域,布局前沿发展,探索技术路线新突破,部分企业在积极研发推进中。卯牢自主创新,紧追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品上市。在未来智能领域,紧抓AI新一轮浪潮,以“AI”为基本技术路线,开展“小脑、大脑、云脑”融合的智能进化。在未来能源、新材料领域,张江科学城进一步加快布局,拟建设新的特色园区,依托现有优质企业,同时,加快招引一批行业龙头和创新型企业,加大产业集聚力度,力争早日形成规模效应。

“立足上海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依托“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契机,全力打造适应未来产业蓬勃发展的‘热带雨林’产业生态集群。” 闵行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刘佳表示,上海“大零号湾”未来产业先导区自去年3月被正式授牌以来,作为上海三大先导区之一,闵行积极发挥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

刘佳表示,“大零号湾”主要呈现五大特征。一是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持续增强。集聚了上海交大、华东师大2所“985”高校以及航天、航空、船舶、核电等10多所科研院所,国家级研发机构22家、市级研发机构152家、外资研发中心46家。二是新质生产力产业基础雄厚。区域内的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产业基础扎实,具备向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延伸的潜力,已集聚硬科技企业4000余家。三是重点企业技术突破取得重大进展。先导区围绕“企业+项目”加快布局,持续推动一批未来产业领域的头部企业实现产品创新突破。如在低空经济领域,沃兰特公司在研机型VE25X1于2023年9月获得华东地区首家客运载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型号合格证受理。四是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活跃。2023年,先导区内共有72个高校成果转化项目落地,甚磁科技、翌曦科技等60余家成果转化企业完成融资超50亿元,累计估值亿元以上企业112家。五是创新创业人才加速集聚。先导区有两院院士73人(占全市总数37%),区域内国家级、市级海外高层次人才突破千人(约占全市总数1/4),创业科研人员5000余人,工作生活的科技人才超13万名(其中在校师生约9万名)。

刘佳说,接下来,闵行区将按照全市未来产业的统一部署,以未来前沿技术创新突破为引领、以聚焦重点方向促进集群发展为导向、以释放高校资源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路径、以构建未来产业孵化加速生态为保障,聚焦当前所短、发展所需、未来所向,积极引育布局未来产业企业,点燃产业新引擎,锻造新质生产力,将“大零号湾”未来产业先导区打造成为上海未来产业的引擎地标,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