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荆门市掇刀区:探索养鱼“零排放”圈养模式

2024-03-13 14:41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网

雨后初晴,初春的乡村透着阵阵寒意。3月5日,走进团林铺镇槐桥村2组桥山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一个面积约10亩的鱼塘里,水已放干。鱼塘上面是钢架结构大棚,大棚上面的黑色遮阳布已经收起,大棚下面露出了40个硕大的圆锥形蓝色大桶。“桶里之前放养着鲈鱼,去年年底逐渐卖完了。” 合作社负责人王必政说。

另外一个同等大小的鱼塘边,人声嘈杂。一辆装有增氧设备的大车旁,10来个人正在装筐、称重……将一筐筐鲈鱼运到车上。“合作社里还剩近3万斤鲈鱼没有卖完,这几天全部出售后再买进鱼苗。”王必政介绍,2023年,他家鲈鱼产量达10万斤,产值有100多万元。

今年60岁的王必政早期承包过水库,先后实行投肥养鱼和网箱养鱼。后来,他又回老家打理鱼塘。2022年,掇刀区水产发展中心组织王必政和其他村民外出学习考察“池塘圈养绿色高效技术”。经过多次学习考察交流,他开始尝试池塘“零排放”圈养模式。

“池塘圈养”就是在塘中放入桶,桶中再养鱼。鱼塘里40个桶桶口直径4米,桶深3米,每个桶里投放了两三千尾鲈鱼鱼苗。团林铺镇水产服务中心主任严祥军介绍,鲈鱼在蓝色大桶里生长,不接触泥土,产生的排泄物落入桶下的椎体内,收集后由机器抽入岸上的桶内,沉淀物由村民拖走肥田,水经过净化后再放回鱼塘,实现养殖环境“零污染”、养殖废弃物再利用。

圈养鲈鱼除投食、投药精准外,还有其他的好处。起鱼时因为桶里放置有鱼网,可以直接把鱼从桶里捞出来,省时省力。桶里的鱼不接触泥巴,鱼肉不会有土腥气。夏天太阳炙热时,拉上顶部的遮阳布为鱼遮阳,同时不停地增氧,气流催动鱼不断游动,生长环境好,鱼肉的味道会更鲜美。

“去年鲈鱼的行情不太好,我就又开始尝试养殖鲟鱼幼苗。”王必政说。在鱼塘对面的一个孵化温棚里,几十个水泥砌成的浅水池和圆形的塑料桶内,幼小的鲟鱼密密麻麻。近40万尾的鲟鱼幼苗有的似小蝌蚪,有的已经成形。与外面鱼塘里的用水不同,鲟鱼池的水都是采用的地下水,经过过滤、增氧等一系列措施后,再注入池或桶内。鲟鱼成长环境的温度在23℃以下,幼苗一般要售往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山区或大型水库。“大点的鲟鱼幼苗大概50天左右就可以出售了。”王必政介绍,由于鲟鱼对温度的条件要求比较高,在出售前要根据买方的温度条件来调整温棚的温度,待鲟鱼适应温度条件后再运输。

塘里放着桶,桶里养着鱼,王必政的池塘“零排放”圈养模式就一个词:科学!目前,王必政在鱼塘里的投资约千万元,长期聘用两名工作人员。2024年,他还将扩大规模,打算再建一口鱼塘,盖一幢办公楼,安装智能数字化监控平台,时时查看鱼塘情况。“到时就能躺在床上,用手机管理鱼塘了。”王必政信心满满。(廖亮  孔德威  周芳)

责任编辑:王小义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