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深化改革推进创新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2024-03-12 14:25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为支持中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联动当地政府及辖区金融机构,探索在经营主体集中区域建立金融服务港湾。图为金融服务港湾工作人员指导前来咨询的商户通过线上融资服务平台申请贷款。新华社

为支持中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联动当地政府及辖区金融机构,探索在经营主体集中区域建立金融服务港湾。图为金融服务港湾工作人员指导前来咨询的商户通过线上融资服务平台申请贷款。新华社

柴洁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张洽棠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全国两会上,“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成了备受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之一。3月6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经济主题记者会,勾画出我国金融发展最新动向,吸引了社会各界关注。

货币政策精准有效,为经济运行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是国内外的形势依然复杂多变,需要发挥政策合力,加大宏观调控的政策力度。”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箱依然丰富,货币政策仍有足够空间。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的调控中,将更加注重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着力提振信心、稳定预期、稳定物价,为经济运行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具体而言:

从总量上看,将保持合理增长。目前,整个中国银行业的存款准备金率平均是7%,后续仍然有降准空间。人民银行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均衡投放,实现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从价格上看,将继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人民银行将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统筹兼顾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继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从结构上看,将更加注重提升效能。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效能。人民银行将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继续实施支持碳减排再贷款,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带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科学评估风险,约束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融资供给,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合理消费融资需求。盘活存量金融资源,着力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从汇率上看,将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采取了一系列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在复杂的形势下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潘功胜表示,到2月份,中国所有的货物贸易跨境结算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占比近30%。

潘功胜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此外,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潘功胜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加强与科技、环保等行业管理部门的协同合作,进一步增强金融支持力度、可持续性和专业化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在宏观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筹划。在政策层面,强化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和激励,如运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持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继续实施支持碳减排的再贷款,进一步扩大支持领域,并增加规模;适当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的规模,继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在落实推进层面,深入开展科技、绿色、中小微企业等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提升金融服务的能力、适配性和普惠性。

“人民银行将以做好‘五篇大文章’为重点,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持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潘功胜说。

在做好“五篇大文章”方面,代表委员纷纷给出意见建议。如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科技、绿色、数字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产业将加速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与此同时,强化对薄弱环节的支持,对实现经济社会的安全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有着重要意义。普惠、养老等关乎民生的领域,也是未来金融政策着力的重点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党委书记霍颖励聚焦绿色金融提出建议,相关部门应密切协作,不断完善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框架,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同时,加大对投资者的激励措施,如将绿债基金等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考核,激励更多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活动,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专业优势,引导更多资金流向绿色金融领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融资增信、风险分担、信息共享等配套措施,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主席唐良智表示,后续应强化信息平台“引路”作用,推动国家税务、市场监管、社保等大数据服务平台与省级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同时,深化“政银担”合作,进一步扩大再担保合作授信规模,更好发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体系引领作用。

尊重规律尊重规则,监管重点将突出“强”与“严”

“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方向。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证监会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尊重规律,尊重规则,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吴清进一步介绍说,从监管方面来说,重点是突出两个字,一个是“强”,一个是“严”。

所谓“强”,就是要强本强基。“从根本上看,必须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夯实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吴清强调,投资者是市场之本,上市公司是市场之基,投资者和上市公司都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源头活水。必须真诚善待投资者,更好服务投资者,从法律上、制度上、监管执法和司法上进一步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增强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和信任,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特别是中长期资金参与市场。同时,也必须聚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让企业更好发挥主体作用,提升投资价值。“我们也将与行业主管部门,包括相关宏观部门和股东单位、地方政府等方面协同发力,共同支持企业做优做强,营造更好环境。”

严,就是严监严管,即依法从严监管市场,依纪从严管理队伍。吴清表示,证监会将针对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等各领域、各主体、各环节,全面检视并加快补齐监管存在的短板弱项。“我们将瞪大眼睛,对问题机构、问题企业强化早期纠正,对各类风险及早处置,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露头就打,对重点领域的重大违法行为重点严打。特别是一些触碰底线的,比如造假欺诈、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都要严厉打击。在队伍管理上,我们将刀刃向内,严抓严管,真正在政治上、专业上、作风上、廉洁上过得硬,打造一支监管铁军。”

此外,吴清还特别强调,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制度也要与时俱进,进一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特点,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增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让真正有潜力的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成长壮大,不断改善上市公司结构,从而让投资者能够更好分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对监管有着各自的看法。上市公司是国民经济“优等生”,是资本市场投资价值的源泉。全国政协委员、中泰证券总经理冯艺东表示,应鼓励上市公司基于产业生态的并购重组,提升上市公司发展质量。同时,应优化上市公司分红和回购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上市公司通过分红和回购更好回报二级市场投资者。

“兼并重组是企业加强资源整合、实现快速发展、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也是化解过剩产能、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蔡建春建议,完善企业兼并重组政策环境,包括优化相关税收政策,明确跨境换股相关政策,完善科创企业资产评估指引等,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步伐。

强化源头治理,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事关发展与安全、事关民生福祉、事关财政可持续运行的重大问题,我们也非常关注。”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近年来,财政部会同有关方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防风险、推动财政可持续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健全完善地方政府法定债务管理,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2023年,按照党中央关于“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的决策部署,各有关部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更多更实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

“总的看,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蓝佛安指出,下一步,财政部将强化源头治理,远近结合、堵疏并举、标本兼治,会同有关方面不断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加快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一是加强地方政府法定债务管理。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科学合理安排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统筹安排公益性项目债券,完善专项债券“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进一步推动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见效。巩固前期化债工作成果,指导督促地方严格落实主体责任,通过安排财政资金、压减支出、盘活存量资产资源等方式逐步化解风险,在债务化解过程中找到新的发展路径。

三是严格违规违法举债问题监督问责。健全跨部门联合惩戒,严格落实地方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对新增隐性债务和不实化债等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加大问责结果公开力度,发挥典型案例警示作用。

四是着力构建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有序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分类推进融资平台改革转型,持续压减融资平台数量。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教授黄世忠建议,应进一步通过改革,着力均衡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为控制地方债务规模、降低地方债务风险夯实财税基础。

责任编辑:王小义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