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城市富足的“密码”
季晓莉
2023年,随着江苏常州和山东烟台成为“万亿城市俱乐部”新晋成员,如今已有26座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城市生产力得到较充分的发展。那么,城市要继续进一步发展完善,最关键的是什么?
经济的发展是人推动的,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是人。人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从传统的乡村聚集到城市的现代化体系中,既要发挥生产者的作用,又要发挥作为城市居民和消费者在经济循环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内需作用。然而,现在我们的城市在取得耀眼经济数据的同时,并没有做到让所有参与城市生产的人,都能留在城市。还有很多人只是在城市打工而非生活,他们的父母养老和孩子上学仍要在老家农村解决,他们最后的归宿还是家乡。这部分人的家乡,又很大部分位于中西部地区。这种缺失带来发展动力的遗憾,不仅仅是他们的,也是城市的。
从农村的“归雁”到城市的“土著”,这个过程就是城镇化。从1996年到2022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年均下降1365万人。截至2022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65.2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则达到47.7%。通过计算,我国在2022年仍有7.38亿的农村户籍人口,但农村常住人口已下降到4.9亿人,规模高达2.48亿人的农村“候鸟”群体在城市和农村来回流动,其中有很大部分还是跨省流动。和发达经济体80%左右的城镇化水平相比,我国城镇化还有十几个点的提升空间,正对应着这两个多亿的人口数量。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国家才能实现现代化,经济的长远发展才有稳定的基础。所以,有序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扩大内需最主要的潜力所在。只有当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扎实推进,城镇化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城市综合承载力逐步提高,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能。
如今,落户中小城市目前理论上已经没有阻碍。全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基本取消,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非户籍常住人口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为了吸引年轻劳动力,2024年很多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也在加速前行。例如,成都、无锡等城市陆续宣布,取消或降低落户门槛。当然,各地人才吸引政策能否发挥作用,也要看城市经济发展、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生活成本与便利程度、城市规模等级与区位条件、综合治理能力等因素。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2022年,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辽宁、浙江、重庆、福建等9个省份城镇化率都已经超过70%,京津冀、长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19个城市群承载全国75%以上的人口,26个“万亿城市”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据专家分析,虽然跨省人口流动速度在过去几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随着经济复苏,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西部农村人口还会向这些发达地区转移。但由于大城市落户门槛相对较高,这两个多亿的农村转移人口落户的方向可能是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也有一部分会去中西部地区有后发优势的城市。
通过引导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和生产要素向中小城市及中西部城市转移,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加强与提高人口密度和集聚效应相适应的产业发展与城市管理能力建设,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集聚,培育新的增长极,以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以人口聚集推动教育、社保等的协调发展,从而吸引农村人口转移,是一条新路。事实上,这样做已有成功案例。
例如,多年来顶着“人口流出大省”标签的中部省份安徽,由于近年来承接苏浙沪地区的产业转移和投资,高端制造业快速发展,已连续10年迎来人口持续回流。2022年,安徽净流入24万名大学生,农民工回流120万人;2023年,仅新返乡入乡创业人口就达10.9万人。2013年至2023年6月,在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较高的电子信息业、汽车业、家电业,安徽从业人员数量分别增长138.5%、51%和28.8%。合肥作为安徽省会,在“万亿城市俱乐部”中的排名近年来也节节攀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趋势。除了安徽,一些经济好转的东北地区城市也出现了人口回流。
有人气,才有经济。尚未安定下来的这部分人口,既是新型城镇化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未来城市发展甚至弯道超车的重要资源,各城市管理者应该努力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工作机会和优质的公共服务。毕竟,把人留住,就把握住了未来的致富“密码”,迈向下一座“万亿城市”的目标才有可能早日达成。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