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不负重托看蝶变 “滨城”发展新实践

2024-01-18 22:20 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李揽月、记者朱波报道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滨海新区。风起渤海之滨,潮涌海河两岸,一座科技园迎来了属于她的高光时刻。站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简称:科技园)这个京津冀协同创新的“试验田”里,总书记的嘱托让园内的每个人心潮澎湃。五年来,天津滨海新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全力打造“一基地三区”核心区。特别是2023年以来,滨海新区实施高质量支撑引领行动,全力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功能区,走出了一条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的“滨城”新路径。

65a7464867af4

1月16日,滨海新区组织“媒体瞰滨城·回首五年看蝶变”媒体集中调研采访活动,近距离感受五年来新时代“四宜”美丽滨城的巨大成就。如今的滨海新区,不仅“颜值”出众,“研值”更是爆表。走进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简称:科技园),一座座砖红色办公楼内挤满了成长性强的创业企业,到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发展景象,浓浓的科技感更是让采访团直观感受了科技园创新创业氛围,也体会到了为滨海新区发展的强势动能。

65a746494b7f4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

滨海新区向“新”而行、以“新”促质,用科技创新之“智”提升发展之“质”。高标准建设“滨城”科创区,推动“一核一区一带N园”发展格局积厚成势,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新高地。五年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作为“一核”,发挥着京津冀协同创新重要平台载体作用,在完善类中关村科技创新生态,提升科技创新增长引擎能力方面举足轻重。

科技园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五年砥砺前行,科技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科技园创新活力全面迸发。截至2023年底,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近5000家,注册资本金超过2000亿元,当年新增注册企业939家。近5年,年均注册企业不少于700家,累计为1009家北京来津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入库从2019年的12家增加到2023年的193家,年均复合增速超100%;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019年的19家增加到2023年的259家,年均复合增速91%;天津市雏鹰企业从2019年的7家增加到2023年的145家,年均复合增速111%;瞪羚企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和能人居、迈基生物、杰瑞石油、北交智慧等4家企业成为瞪羚企业;目前园区共有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3家,市级孵化器、众创空间4家;2023全年科技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营收超过72亿元,全口径税收从2019年的2.3亿元增长到12.1亿元,税收结构已从房地产一次性税收调整为以企业可持续贡献税收的根本转变。“这些惊艳的数据,来自滨海新区不折不扣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该负责人称。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们企业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他的谆谆教导一直是我们不断前行的最大动力源泉。”深之蓝企业负责人深情地对记者们说,“总书记来视察时,充分肯定了深之蓝河豚系列水下机器人在事故救援工作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公司在持续巩固这一领域产品优势,积极与各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和消防救援单位合作,针对作业需求开发更为先进和实用的机器人产品及配件。”他介绍,深之蓝这5年迅速成长,目前公司科研团队研发人员增长至200余人,高级职称占比达14%,公司已建立起6个技术中心,逐步形成水下动力、水下能源、视觉图像、高精度导航等10大核心技术平台,更在水下动力方面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壁垒,实现了从7公斤到100公斤不同推力水下助推器的自主化生产,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走进生产车间,一台台深黑色的颇像螺旋桨的水下智能设备,正走在生产线上有序地组装下线;儿童智能动力浮板、智能防水手机壳……面向消费市场的水下智能设备在展厅里颇为显眼,它们代表了全球水下智能装备的发展新方向。记者还注意到,圆柱形修长的身体,圆弧状的脑袋,中部长着一对翅膀,后面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这就是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的“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它是全球下潜超过7000米次数最多的,也是唯一能长时间连续稳定工作的深渊级滑翔机。如今,深之蓝生产的水下机器人和水下助推器远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水下智能装备行业领军企业。

高质量发展靠创新,创新主角看企业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展示中心,对在场的一飞智控研发人员说,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让有创新梦想的人能够心无旁骛、有信心又有激情地投入到创新事业中。这一重要指示既着眼全国科技创新工作,又紧贴京津冀协同发展实际,为科技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自此,科技园在服务创新主体上找准园区定位,明确创新协同路径,精准发力,不断支持科技创新主体蓬勃发展,构建类中关村的创新创业生态。

五年来,园区一批科技型企业迅速做大做强,不断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当上了园区发展的“主角”。通过聚焦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和科技服务业“3+1”主导产业,2023年以来,峰成医药、博创生物、国通物联、合为智通、优脑银河等一批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和能人居、海河生物、一瑞生物、汇橙信息、科芯农业、致导科技等一批企业已成为行业领军企业或专业赛道标杆企业。科技园强化产业联盟聚集作用,“滨海中关村双碳产业联盟”链接上下游企业600家,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刚刚过去的2024年跨年夜,周大福金融中心上空,一飞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数百架无人机排成“飞龙”“金凤”等造型,点亮滨城夜空。作为国内无人机编队表演领军企业,元旦假期,一飞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近万架无人机在海内外30多个城市展开飞行表演。在一飞智控的车间,形态各异、功能齐全的无人机群映入眼帘——既有一米多长的“巨无霸”,也有巴掌大小的“小精灵”。作为工业级无人机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先的工业级无人机领军企业,一飞智控一直从事无人装备自主控制、集群控制方向的前沿理论和技术研究,以无人机智能控制、集群控制技术为重点,提供工业级无人机产品及系统方案,目前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天津市瞪羚企业。“难忘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一飞智控。”董事长齐俊桐作为天津市唯一民营企业代表向总书记作了汇报。齐俊桐说,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一飞智控在无人机集群控制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鼓励我们要在这个发展方向好好做下去。

“在过去的五年中,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立命之本,以无人机集群控制作为核心技术不断探索和延伸,以产业化应用作为业务的拓展方向,始终专注自主研发,锲而不舍攻克难关。”齐俊桐介绍,“经过五年的技术升级,一飞智控的敏捷蜂系列集群编队表演无人机已经迭代到第三代,创新了LED灯、冷烟花、孔明灯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全球200多个城市完成了2000多场无人机编队表演,极大地助力了城市低空夜经济的发展。经过近80万架次,超过30万小时的安全执飞,也充分验证了一飞智控无人机集群控制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2020年12月18日,我们在零下8度的低温条件下成功创造了最长时长无人机表演动画的吉尼斯世界纪录。2023年9月,我们又以金龙绕塔的突破性技术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最受欢迎的十大绝技。截至目前,公司已获授权的专利近300项,其中发明专利达47项,主导和参与制定的国家和行业标准10余项。”对于未来,齐俊桐信心满满:“未来,我们仍将以天津为根基,继续坚守以‘探索可复制的硬科技成果转化之路’为使命,以‘创新成果服务经济发展,科技力量赋能国民经济’为目的的创业初心,将一飞智控打造成为一家技术领先、方向明确,有梦想、有激情的创新型科技企业。”

不仅是一飞智控,实现远程控制的5G工业机器人、武汉“火神山”使用的网数集群对讲机系统、能自动抓取和释放物料车的专业拖拽机器人……园区创新“火花”持续迸发,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不断涌现。

“类中关村”,逐梦筑梦圆梦的理想之地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时指出,自主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撑,必须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调动各方面创新积极性。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始终牢记嘱托,按照“搭平台、强服务”思路,积极链接创新资源,搭建了集创新创业、知识产权、市场、金融、技术、人才、校企合作、国际互通等于一体的企业服务平台,全力向着打造“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的目标进发。

科技园原始创新动能持续提升。科技园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共建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滨海石化产业研究院在津建立研究生实训基地11个、专业实验室4个;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建的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试验基地将于今年6月正式启动运营,形成了专业化强、应用场景足、承接效能好的创新平台体系;与天津科技大学共建的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连续两年获评市级大学科技园第一名;渤海大学滨海创新研究院即将投入运营。同时,科创成果转化能力持续增强,围绕创新创业的全要素、全流程、全周期特点,科技园着力完善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五年来,聚集了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中关村硬创梦工厂、北创百联孵化器、国家(滨海)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优质创新创业平台。2023年,科技园与中国技术交易所联合共建中国技术交易所天津先进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旨在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升级的能力。此外,科创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充分学习借鉴北京中关村科创服务领域经验,强化知识产权和科技金融赋能,打造了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北塘中关村科技园中心法庭、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知识产权股权投资基金、知识产权风险补偿金等集知识产权创造、审核、运用、服务、保护为一体的服务体系。

科技园的科创承载能力正在持续提升。2023年,科技园启动天津市首个成规模M0新型产业用地建设,打造滨海—中关村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用地面积为25.1万平方米,开发总建筑面积42.7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开发用地面积10.3万平方米,开发建筑面积17.4万平方米,目前项目桩基工程和土方开挖、基础工程已经完成100%,钢结构主体已经完成60%,预计在2024年6月底前完成自持部分产业用房建设,2024年第三季度项目整体完工并投入使用,目前储备项目载体定制预约率已达50%。科技园将按照三分之一市场化租赁、三分之一定制长租、三分之一企业自建的开发建设模式,以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及科技服务为主导产业,满足创新主体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研发、小试、中试全链条的孵化转化,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新高地。

科技园创新生态引力持续增强。2021年5月成立的天津北方汉王科技有限公司是汉王股份的北方总部,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致力于行业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转型,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类智慧应用解决方案。“作为受益者,我们感慨于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关村的制度创新。”站在一面专利证书展示墙前,天津北方汉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峰表示,从北京到天津两年半的时间里,企业已发展成为笔触式交互领域的领军企业,研发的汉王手写识别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人们在银行柜台使用的签字屏幕,不少都出自这家企业之手。依托汉王股份文字识别与智能交互技术的技术优势与北方人才市场档案和人才管理的本地资源完美嫁接,北方汉王公司打造智慧人才、智慧档案、智慧招聘、智慧考试等全方位数字化升级解决方案,同时补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在科技人才需求上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北方汉王公司在全国推广“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图文智能识别系统”,研发档案数字化专用机器人,探索无人值守智能档案库房建设技术等,已与多个省份档案存储机构达成合作。

同样被吸引来的还有峰成集团。这是一家综合性医药化学公司,致力于为全球制药公司及生物医药公司提供覆盖临床前研究到商业全过程的定制研发生产服务。2023年10月,峰成医药创新研发中心项目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投入运营。在与企业负责人攀谈中,记者惊讶地发现:就在这短短的三四个月内,已启动4项发明专利的申报,其中1项已授权;公司的产品和研发服务已应用于多个创新药研发全过程及已上市重磅药品,我们的客户已涵盖日本和欧美地区的国际大型制药公司,以及中国创新药公司。目前,我们已接到了约2000万元的国内外成果转化订单。

展望未来,科技园将继续坚持“产业引领、协同共赢、创新驱动、产城融合”理念,加快谋划滨海新区中央创新区(CID)建设,让这里成为越来越多科创企业与人才施展抱负、茁壮成长、实现梦想的理想之地。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落子”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深化科技园区体制机制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在京科技服务资源到园区投资或业务延伸,促进京津两市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落子”,2019年,科技园划入经开区管理后,与北京中关村同频共振、合拍共鸣,与中发展集团优化“一园区、一基地、一中心、一平台、一基金”的发展模式。

据了解,科技园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机制,每季度召开工作对接会,每年共同组织“牢记嘱托”系列活动,研究部署园区发展工作。同时,强化产业协同机制,与中关村运营服务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中国北方数字医疗产业高地,围绕数字医疗类企业需求,创新服务机制,定制化为数字医疗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截至目前,恒瑞医药、石药集团、零氪科技等50余家生物医药龙头和未来冠军企业在科技园布局数字医疗板块,科技园已成为中国北方聚集度最高、龙头企业最多、规模效应最强的数字医疗产业集群。此外,优化利益共享机制,与北京中关村发展集团共同谋划的中关村生态雨林基金已正式投入运营,将重点支持科技园科创企业加速成长。值得一提的是,双方共同谋划了以轻重结合的模式设立合资公司,这将进一步增强科技园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

“自成立以来,科技园与北京中关村以及北京相关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一直保持着高频对接,为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业与北京创新资源优势寻找融合的机会。同时,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政务服务便利化举措,从企业用房、人才公寓,到员工落户、子女就学,拿出了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科技园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推动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为首要任务的‘十项行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从成果转化、创新体系、区域产创融合三个维度,以中央科创区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园区科技创新体系,突出科技园链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和天津先进制造业研发的桥头堡优势,促进更多北京优质创新资源在津实现转化和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北京的科技创新资源和天津的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起来。科技园作为滨海新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做好承接北京创新成果转化落地的文章意义重大。2022年,科技园率先启动了天津市首个成规模新型产业用地项目,它破解了科技园零工业用地的短板,与天津经开区制造业聚集区、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高校、研发机构形成南北创新发展轴。科技园以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及科技服务为主导产业,针对创新主体需求,满足创新主体在科技园研发、小试、中试全链条的孵化转化,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承载新高地。

和能人居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科技园一天天“长大”,见证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之路越走越宽。2021年5月,和能人居完成股份制改造,将集团总部落户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并获得天津经开区政府引导基金5000万元的战略投资。通过几年的高速成长,和能人居已成为新材料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及准独角兽企业。走进和能人居样板间,大气时尚简约的装修风格让人眼前一亮,柔和的灯光,舒适的沙发及软装配饰构成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依托天津滨海装配式装修智能制造基地,采取全屋部品定制化生产、现场干法装配。根据碳排放量相关机构数据匡算,全屋装配式装修的碳排放量,预计至少比传统装修做法减少80%。目前,和能人居已经实现了装配式装修全产业布局,形成了以装配式装修产品、数字化工具和全链条服务为主的三维一体全精装成品交付管家式服务新模式。截至2023年12月底,和能装配式装修技术已实际应用于14万套装配式装修住房以及60万平米公共建筑,应用于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适用于增量建筑建造、存量建筑改造;服务于保障房、商品房、办公楼、酒店、公寓、医疗养老、教育培训。作为中国装配式装修行业龙头企业,和能人居参与了2022冬奥会项目设施装修。在高效率装配的同时,也将“科技改善人居环境”的理念融入冬奥会项目。

“下一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将抓住天津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行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引领行动的有利契机,持续提升园区优质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加快载体建设,提升产业能级,优化营商环境,实现园区高质量发展。”科技园相关负责人表示。

五年的成长蜕变,正是源自“滨城”上下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的一系列指示要求,离不开“滨城”人民发扬“二次创业”的奋斗激情,“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拼搏奉献和苦干实干。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的一系列指示要求已深入“滨海”骨髓,融入“滨城”血脉,化为具体的发展思路、工作措施和制度机制,吹响了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扎实实施高质量支撑引领行动的进军号角。

责任编辑:李振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