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河:“土特产”铺就振兴路
摘要:为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新河在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中,预留不少于10%的指标给予保障。新河还开展价格指数保险、全产业链保险等试点,为特色产业“保驾护航”。
新华社记者 范世辉、巩志宏、苏凯洋
在莲藕基地,抢收工作热火朝天;在食用菌“方舱”,羊肚菌长势喜人……近日,记者走近河北省新河县一些特色产业基地,看到农民正忙着备战春节市场,“冬闲”变成了“冬忙”。脱贫摘帽以来,当地干部群众抓住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强化科技赋能,形成政策合力,让“特”字号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乡村产业“特”字当家
当下,在新河县西流乡西董村莲藕种植基地,村民正忙着抢收。“这片藕田占地1000多亩,平均每天能挖1万多斤,可持续挖到四五月份。”基地负责人穆平均说。
西董村党支部书记陈宏宽介绍,藕塘所在地块地势低洼,曾因沙化、低产荒废了不少年头。自从引进莲藕种植,“坑塘”变成了“聚宝盆”,不仅带动了农户增收,每年还为村集体增加20多万元收入。
新河地处黑龙港流域,历史上曾饱受旱涝、盐渍灾害之困,曾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面对产业基础薄弱、发展规模小等现状,新河主打“特色牌”,从技术、规模、品牌、市场等入手,精准培育特色农业产业,近年来先后建立20多个特色种植基地,全县特色种植面积达6万多亩。同时,他们建立品牌联合体,引导特色农产品组团发展。
为了发展“特”字号产业,当地还在“链”上做文章、“融”上下功夫。2023年,新河与北京新发地实施战略合作,带动多个千万元示范项目落地,推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
如今,新河建立了生猪、食用菌、鸭业等多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科技”赋能注入动力
将液体菌种滴入培养皿,再放入到温控设备中……在新河县众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液体菌种培养室,技术员正在有条不紊地操作。
“2017年,我们把培育的菌种供给合作社,但由于缺乏技术人才,最初两年产量很不稳定。”长期对新河食用菌产业提供技术支持的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李守勉说。
她意识到,授人以“种”不如授人以“技”。2019年起,李守勉团队每年派2到3名研究生,“手把手”教授当地人食用菌培育技术。目前,众乐合作社已初步实现羊肚菌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近年来,新河先后聘请10名珍稀食用菌专家,攻克“南菌北种”技术难点,培育了金耳、羊肚菌和猴头菇等10类珍稀食用菌品种,并形成菌种研发、菌棒销售、食用菌种植及加工的产业链。
为了实现科技赋能特色产业,近年来,新河县坚持“内培外引”,一方面培养和用好“土专家”“田秀才”,一方面和高校合作引进技术团队,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目前,新河已建立健全三级专家服务体系,开展科创小院、创新驿站等建设工作。他们还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实现脱贫村科技培训及服务全覆盖。
“通过近年来的科技支撑行动,不仅培育了众多新的特色品牌,还推动了产业更新换代。”新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丙强说,“以葡萄为例,过去主要靠露天种植,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现在升级为大棚种植富硒葡萄,不仅抗风险能力强了,还能卖上好价钱。”
政策合力保驾护航
近年来,新河强化农业产业服务的政策支撑,从财政、土地、保险等方面培育特色产业,健全乡村产业体系。
在西流乡南马庄村,5个使用现代生物技术种植食用菌的“智慧方舱”已投入使用。村党支部书记孙立岭说,一个“方舱”使用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5.5万元,每年按投资额6%返还给村里,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4.65万元。
2021年以来,新河累计使用衔接资金1.3亿元,支持生猪养殖等14个特色产业项目发展,撬动社会投资9.5亿元。
为让群众充分享受到产业发展“红利”,新河完善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其中,衔接资金项目收益向监测对象、脱贫人口倾斜,重点支持这部分人群发展生产增收。明确衔接资金投资项目建成后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村集体每年可获得一定比例收益分红。
为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新河在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中,预留不少于10%的指标给予保障。新河还开展价格指数保险、全产业链保险等试点,为特色产业“保驾护航”。
政策的有力支撑,推动了产业发展对农村和农民的反哺。2023年前三季度,新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28元,增速7.6%。其中,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为12641.83元,较2022年增长12.12%。
责任编辑:张晶
(原标题:河北新河:“土特产”铺就振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