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武义山林“点绿成金”,1年≈500000000元
浙江金华武义有丰富而优秀的山林资源,山、林、景、村相融相生。武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中国发展网 李增炜、陈湘媛、记者沈贞海
山林如何生出钱?山林能生出钱吗?答案是肯定的。记者日前从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相关部门获悉,2023年,该县林业带动村集体、村民增收近5亿元,同时获2024年浙江省级林业专项资金1390万元,居金华市第一。
可能很多人对林业的理解还停留在十年前,其实在今天低碳经济的视角下,这个低调的“小巨人”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一方面,通过对林木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创造直接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林业本身具备气候调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森林景观等社会性功能。以绿色、生态为核心,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已成为林业产业发展的新目标。
作为浙江省山区26县之一,金华市武义县拥有林地面积162.55万亩,获评全球绿色城市、中国天然氧吧。这几年,县里还有过不少大动作。
——联合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建设全国首个大气边界层顶生态环境观测站——上黄观测站,为东南沿海生态和空天环境安全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助推“碳中和碳达峰”;
——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基础上,每年额外安排5000万元作为“绿色发展资金”,重点对生态环境质量、绿色发展程度等4个方面进行激励考核;
——实施“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聚焦全域国土绿化、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森林碳汇建设等三大工程,加快推进油茶、香榧特色迹地造林。
……
对于山区县来说,除了要守住绿的底色,“点绿成金”的本事也很重要。那么,武义多年来攒下的这笔丰厚绿色家底,是如何变现的呢?
首先需要明白,林业经济发展的难点在哪里:一是周期长,林业不像工业,一株苗种下去,需要几年浇灌才能长大,期间没有回报只有投入,许多散户不敢等;二是限制多,毕竟承担着生态环保的重要功能,不能肆意开发。
对此,武义县破题的办法是:保护与利用“双进位”,积极探索森林资源管护、体制机制等方面改革与创新路径,统筹推进“护绿”“增绿”“用绿”。
落实到具体举措,可以概括为一个词——“开放”。
——开放林权:针对林地资源碎片化、集体林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武义县建立县乡两级“强村公司”“土地银行”等平台,引导村民、村集体通过出让、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盘活荒山弃林。目前,全县共流转森林资源1862宗,总面积达1.2万公顷,招引培育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林场、林业公司等规模化经营主体达150余家,年产值超2亿元。如浙江田歌实业有限公司利用下山脱贫村旧址,流转2700余亩林地建设高效生态有机农场,年产值达3000万元。
——开放“空间”:发挥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集聚优势,充分挖潜全县森林资源和林地空间资源,大力发展林粮、林药、林兽、林菌等特色林下经济,混种混养。截至2022年底,全县共有林下经济发展面积28.5万亩,从事林下经济经营总人口5340人,林下经济年总产值超2.5亿元。
——业态融合:依托森林乡村、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等良好的生态资源,着力打造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坛头湿地公园、白革古树名木文化公园等特色森林旅游精品景区,变林区为景区。现已打造成功梁家山、小黄山、坛头湿地等生态旅游村10余个,带动就业4000余人。
以“高颜值”生态为基础,赋能山区高质量发展,只要开发得当,林业经济就能真正改变一个地方的命运。比如白姆乡下徐宅村,过去靠伐竹卖竹为生,过着清贫的生活。由于毛竹渐渐难卖,村里整合林地资源,于2018年建立林下三叶青种植基地,去年首批20余亩三叶青迎来收获季。据村里人介绍,三叶青成熟后可连采4年,年亩产值达到2.5万元、亩利润1万元。
随着林业经济的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在浙江武义,这样的村庄将越来越多,“点绿成金”的故事也会越来越多。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