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区:打造区域增长极
摘要:南京江北新区紧紧围绕“三区一平台”战略定位,在探索中谋创新,在创新中谋突破,区域增长极、创新策源地、改革试验田作用不断凸显。
江北新区长江之舟酒店与青奥体育公园。江北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程晖
江北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465.8亿元跃升至2022年的3734亿元,占南京市比重超20%。今年1~9月,江北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0.5亿元,同比增长5%。
位于南京市长江以北的江北新区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点,同时面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是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地区的综合门户、华东面向内陆腹地的战略支点、南京都市圈核心地区向西北方向辐射的桥头堡,是2015年6月27日由国务院批复设立的第13个国家级新区,也是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
南京江北新区紧紧围绕“三区一平台”战略定位,在探索中谋创新,在创新中谋突破,区域增长极、创新策源地、改革试验田作用不断凸显。
聚焦“三链”融合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京江北新区坚持创新驱动,快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蝶变发展,逐步成长为江苏和南京创新资源最密集、创新氛围最浓厚、创新产出最丰硕的地区。在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金融资本支持下,一个长三角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金融支点正在强势崛起。
江北新区深耕产业科技创新,推动创新链自立自强。努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固优补短。深化“产融结合”,打造链式金融服务生态圈。
“EDA是集成电路产业关键技术,我们将其作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华大九天、芯华章、新思科技等企业的产品已覆盖EDA产业全链条的70%。”江北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区加快建设国家EDA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推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创新中心、光电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量级”创新平台落地生根。科技型中小企业达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600家;独角兽、瞪羚等创新型企业总数位居南京市前列。累计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国家级众创空间9家;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获批全国首单灵雀企业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上线全国首个国际知识产权服贸平台。
新区加快构建以三大新兴产业为引领、三大优势产业为支撑、抢先布局若干未来产业方向的“3+3+X”现代化产业体系,成功入选首批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地区。新材料建成全球最大的醋酸及其衍生物生产基地、EO/PO及其衍生物生产基地。高端装备制造初步形成“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发展特色。新能源汽车形成了集整车制造、零部件生产和服务保障的自主品牌乘用车产业链。轨道交通已完成整车制造、大部件制造、零配件制造、轨道交通服务等全环节布局。集成电路集聚产业链企业300余家,着力攻坚EDA工具国产化,推进省级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先导区建设。生物医药建成亚洲最大的基因测序基地,搭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第一脑观象平台;现有重大新药创制项目20余个,近百项I类创新药物进入临床试验。积极布局数字经济,大力推动智改数转,拥有国家级智能工厂3家、5G全连接工厂1家;建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省级智能工厂6家、省级5G工厂2个,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4家、智能车间24个。
金融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江北新区设立总规模30亿元的科技创新投资基金,重点支持新区主导产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为创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金融业增加值比重达13%,占全市比重增至15%;吸引集聚各类金融企业1230家。搭建总规模近1600亿元、基金数量近60支的扬子江基金生态圈,建立“母基金+直投”双核驱动模式;培育上市企业2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0家。首创“新创融”普惠金融产品,惠及企业500余家。发布国内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碳风险管理工具,落地全国首个碳全产业链科技公司;推动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实现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业务。
突出“三化”融合 推进改革开放高水平落实
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改善企业和政府治理,实现加快改革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新区强化系统集成,以创新制度化引领改革发展。创新探索以投资贸易便利化推动改革发展,以营商环境国际化赋能改革发展。
自贸区南京片区把开展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与运营,作为激发经营主体创新活力的重要抓手,在全省首创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模式,积极构建涵盖行政保护、司法保护、仲裁调解等环节的知识产权“闭环”保护体系。解中小微企业融资之“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以“互联网+金融+知识产权”为特色,推出以企业知识产权和综合创新能力评价为核心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协助企业获得融资金额超过300亿元,质押项数5000多项,服务企业超万家。通过实施多层次专利导航,南京片区以创新为核心支撑的研创经济实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发展。新区累计形成2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48项在全省复制推广,54项在全市复制推广。其中,今年已有3项入选国务院第七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占全国的1/8。
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进口优惠政策全面落地。新区逐步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体系,全面推广“两步申报”“提前申报”。开展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试点,获批3家QFLP试点、落地1家QDLP试点基金管理机构。上线全国自贸区首个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标准收发器(企业版),实现人民币跨境收付款全流程直通式处理。全国首创“海外仓离境融”服务,跨境电商海外仓出口企业退税资金到账时间由180天缩短至3个工作日。运营全国首个FTA(自由贸易协定)惠企“一键通”智慧平台,打造全国首个国际知识产权服贸平台,升级建设“跨境贸易数字公共服务平台”。
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一个部门对外、一份清单服务、一枚印章审批”等改革举措,开创“信用+承诺”绿色直通审批模式,企业开办半日内办结;工程建设、市场准入两大领域核心事项实现集中审批,全国首创“四评合一”联合批复模式。构建便捷严格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设立知识产权法庭、仲裁院和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分中心,成功获批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经验获全国推广,设立“我的麦田”知识产权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超过2亿元;全省首个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在深交所挂牌。全国首个法治园区初显雏形,“两庭五院+公共法律服务”法治建设高端平台加快建设;成立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仲裁院和全省首个自贸试验区法庭。
江北新区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营造更加宽松的市场准入环境,提供更加便捷的企业登记服务,不断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一体推进“全科全链”“证照分离”“一业一证”“一照多址”“经营主体登记确认制”等系列改革,充分激发江北新区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打造市场准入“全科窗口”。提供市场准入全链服务,在市民中心和丽景路政务大厅分别设置市场准入服务区,将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和生产经营所涉及的核心事项集中办理,业务类型涵盖工商登记、商务审批、药品药械等,实现全科受理、分类审批、即来即办;在沿江街道、研创园等5个条件成熟的街道(产业平台)设置企业登记专窗,企业可直接在基层延伸窗口递交申请材料,当场审核、直接出证,实现涉企高频事项“就近可办”。
破除企业“准入不准营”难题。新区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通过直接取消审批(82项)、改为实时备案(13项)、实行告知承诺(29项)、优化审批流程(53项)四种方式,持续加大“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力度,累计惠及企业34277家;实施“一业一证”改革,将一个行业经营涉及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载明相关行政许可信息的《行业综合许可证》,累计发出《行业综合许可证》25张,涉及药店、托育机构、人力资源等多个行业。
服务自贸区企业发展。新区推进“一照多址”改革,会同自贸区协调局、市场监管局联合发文,对从事一般经营活动的企业在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内开展经营活动的,可免于设立分支机构,企业申请经营场所备案,让江北新区更多企业享受自贸区政策红利。
聚力“三生”融合加快民生幸福高能级提升
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相互协调,是实现“以产促成、以城兴产”的重要前提;民生建设的重要意义是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绿色发展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江北新区坚持以城兴业,建设宜商宜业新主城。坚持以人为本,打造民生幸福新标杆。坚持生态优先,争创绿色发展新示范。
新区累计建成过江通道12条、高速公路5条、普通国省道8条,同步建设“两桥两隧一轨”5条过江通道,有序推进铁路南京北站、西坝港等重大交通枢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通江达海”枢纽优势更加明显。有序推进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打造精明增长的紧凑城市、精致城市。建成投用15个公园,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市民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建筑重塑江北滨江城市天际线;地下空间一期基本建成,二期顺利开工;江北新区图书馆正式运营,设计藏书约90万册;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城市更新项目入选省级城市更新试点项目。
新区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上持续发力,一份份民生“成绩单”,勾勒出江北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的轨迹。
新区揭牌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率先探索以区块链技术赋能社会治理,全国首个“链通万家”小区自治平台注册用户超40万。
持续补短板强弱项,普惠学位基数不断扩大,贫困助学实现应助尽助达4900余人,“家门口就业”等招聘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90%;“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层保障持续兜牢。打造“暖心居保”社会保障服务品牌,形成公共服务新格局;建成全省首批“15分钟医保服务圈”省级示范区,继续推进医保公共服务体系多维度延伸。
持续固基础抓创新,创新“小时光”校家社协同育人党员志愿服务项目,“四位一体”招聘引才模式,持续提高就业创业质量,赋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三医”协同发展,实现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定点医疗机构DRG支付方式改革100%全覆盖;创新医师执业备案,推进落实诊所备案改革试点工作;成立江苏省内首个区域性医学伦理委员会。
组建教育集团9个,集团办学覆盖率达54.38%;竣工交付中小学、幼儿园26个,新增学位2.56万个;学前教育普惠率超过90%,省、市优质幼儿园覆盖率达90%。新区持续强服务建新功,“强师惠师”工程卓有成效,中考成绩在上年度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
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标本兼治、系统治理,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速构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稳步推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重点生态环境问题有效整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
近年来,新区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任务,不断加强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实施绿化增绿增效行动。优化提升环境质量,实现农污设施自然村覆盖率100%,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农用地安全利用率100%,8个省考以上断面优III率继续保持100%。高效防范重大环境风险,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备案率、申报率均达100%,危废利用处置能力保持领先。
责任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