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仙桃:流域综合治理 造就生态之美
暖阳直透湖底,碧波荡漾之下,一条条绿草在水中摇曳,肉眼清晰可见。12月6日,排湖沔阳小镇天鹅湖,一片片“水下森林”吸引游客泛舟,“水清河畅、鱼翔浅底”的记忆成为现实图景。
排湖曾是仙桃最大的湖泊。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圈湖养鱼、围湖造田,排湖水面急剧萎缩,水质也越来越差,治理排湖刻不容缓。
仙桃市引进社会资本,投资近10亿元,综合推进养殖鱼塘连片还湖、周边陆域截污纳管、水体生态修复等工程,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综合施策治理排湖。
如今,排湖水域已扩大至27平方公里,水深3米至5米,水质长期稳定在Ⅲ类。湖区动植物种群不断增加,一度“飞离”的白鹭,如今又成了湖区的“常住居民”。
排湖之变,折射出仙桃从“河湖长制”走向“河湖长治”的生态之美。
仙桃水系发达,河网密布,纳入河湖长制管理的省级河流3条共206公里,市级河流33条全长805公里,镇级河流324条长1605公里,列入省湖泊保护名录的湖泊10个。
仙桃建立了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河湖长制工作领导小组,该市共设市、镇、村三级河湖长1651人。编制完善市管河流、湖泊档案,并推进十项行动,即“一河(湖)一策定方案,一条船只保清洁,一本证书护岸土,一大工程治源头,一个习惯减排放,一线岸绿伴风景,一项调度保水质,一笔资金促落实,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份责任压到位”。
“现在管护巡查,都是用千里眼。”冬日的杨林尾泵站电排河,河水充盈轻快,两岸池杉染上金色,该镇水管站负责人胡彪手持遥控器,无人机嗡嗡起飞,镜头转动间,河道管护情况“尽收眼底”。“沟连沟、渠通渠,往往大江大河的问题,来源于小沟小渠。”他们把管护的“镜头” 从水上往岸上延伸、从大河向微小沟渠延伸。
今年,仙桃探索建立“沟渠长制”,推动河湖长制管理,从河流、干渠、支渠和重点污染源,进一步向农村小沟小渠和房前屋后小微水体延伸覆盖。
“2145条沟渠被登记造册后,237名镇级沟渠长、1110名村级沟渠长‘上岗就位’,打通治水护水‘最后一公里’。” 市河湖长制办公室工作人员彭豹介绍,部分沟渠长由河湖长兼任,全市河湖沟渠长超过2000人。
郭河镇郭阳河,上接凤林社区,下通苏阳、大发等多个村,因属于村级沟渠,一度处在管理“盲区”。“不仅影响周边群众生活,流到大河还成了污染源。”该镇全面整治上游养殖场,对河道进行疏挖清淤,开展生态修复,如今变了模样。
水是流动的,流域性也是江河湖泊最根本、最鲜明的特性。仙桃坚持以流域片区为单元,以“四水”共治为抓手,统筹左右岸、上下游,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要素治理和流域全生命周期治理。
在湖北省二级流域汉江下游片区的基础上,仙桃综合全市平原水网的自然地理条件、“一江两河三湖五渠”水系格局、自然集水区、乡镇行政边界等因素,将全市划分为通顺河流域、东荆河流域、洪北流域3个三级流域和通北片区、排湖片区、沙湖片区、时合垸片区、洪北片区、东荆河片区6个四级流域片区。
通顺河是湖北省重要河流之一,西起潜江,经仙桃进入武汉市蔡甸区、汉南区,最终在黄陵矶闸汇入长江。去年5月,武汉与仙桃签署通顺河生态补偿协议,按照“谁超标、谁赔付,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实施上下游“双向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犹如强力纽带将河流上下游紧紧捆在一起。”仙桃以协议为承诺,严守水环境安全底线,制定通顺河流域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措施,新建和维修乡镇老旧污水管网608公里,城区4座污水处理厂日均处理能力提升到22.7万吨,完成10560亩池塘标准化和养殖尾水治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6%。
经过一年的实践,通顺河仙桃来水及武汉经开区河段水质均达到III类,仙桃上游来水水质优于目标要求。今年6月,位于通顺河下游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代表武汉将300万元生态补偿金支付给上游的仙桃,这是湖北第一笔到位的长江一级支流跨市生态补偿资金。(廖亮 许祖国 胡纯波)
责任编辑: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