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不断追求创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刘伯荣 陈世栋
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现代设计学科诞生的基础正是为了让社会生产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好的产品和服务能真正融入人民的生活,为人民服务。从近百年来产业与民生的发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对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关怀是现代设计全面发展的原动力。以人民为本是发展中国设计事业的根本立场,广大的设计工作者们应自觉树立服务人民的价值理念,并努力在自身的设计工作中得到具体的体现。
人类的设计活动与社会文明的发展相生相伴。许多能够提高生活质量的好产品,都凝聚着设计者的匠心和智慧,只不过人们对这些产品太过熟悉以致“日用而不知”。优秀的设计摒弃华而不实,致力于解决真正的问题;优秀的设计蕴含着人们对更加便利、清洁和舒适生活的向往;优秀的设计自然地融合美与人文关怀;优秀的设计总是努力做到服务生活,抚慰人心。新时代的中国设计需要以先进的理论作为精神指引,培养服务人民的情怀,遵循科学的规律,投身新经济建设,探索高质量发展道路,促进生态文明和谐发展,为开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设计工作者应牢记设计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一旦忽略了这个基本点,设计就会脱离自身的价值基石,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变得内容空洞、不负责任,从而被人摒弃,沦为资源的浪费。要做好真正服务于人民生活的设计,必须要在内心根植深切的人民情怀,踏实地俯下身来做调研,深入体察人民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准确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做到精准对症。设计创新的探索过程必然是充满艰辛的,在筚路蓝缕中开拓新道路的设计者们的最大动力源于对人民的热爱。
当代的科技创新前沿集中在学科交叉领域。同时,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也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征,需要多学科联合协同努力,探索解决方案。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设计研究如何协调科技与人的关系。无论是突破外国“卡脖子”问题的科技研发,还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系统工程,最终都会落实到人与科技的交互关系上,也正是设计工作者们大有可为之处。设计应充分发挥自身专长,善于将忧民、爱民、惠民之心转化为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切实好用的产品和服务,特别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民生问题,使人民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有保障、安全感更可持续。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实现经济循环的通畅,则主要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端是否动力强劲、总体匹配、动态平衡、良性互动。因此,必须更好地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国内大循环动力和可靠性。供给和需求的循环是否通畅的关键在于有效解决现实中两者的错配问题,因此,当代设计应投身新经济建设,积极促进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新平衡。
树立文化自信是中华文化走向复兴和影响世界的信念基石。当代的中国设计需要积极探索社会经济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的设计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我们的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我们的文化,并通过设计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
绿色发展是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代的设计应致力于促进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引导和促进人民群众的绿色消费行为和绿色生活意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从敬畏自然,到改造和征服自然的两个阶段,在后一个阶段,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了能源危机、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等各种问题。这与人类追求美好生活、健康幸福的需求是相违背的。当前世界发展的主题是构建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设计工作者应该秉持职业道德,以人类的生存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幸福为价值目标,自觉抵制不良设计及其对社会的不良影响,积极倡导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为我们以及子孙后代维护良性的和可持续的生态循环。
早在2017年,我国就向全世界发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倡议。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这一倡议的重大意义愈发突显。当代和未来的设计应服务于建设全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探索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格局。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地球。珍爱和呵护地球家园是人类的唯一选择,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识。因此,一切设计活动也都应该服务于这个崇高的目标。从中国的文化精神出发,中国设计必定能够在探索人类文明发展之路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的人类社会处于新的变革和调整期,面对未来,期许和疑问并存。中国设计要始终贯彻以人民为本的宗旨,践行让中国设计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让中国设计在世界设计文化的星空中发出最闪耀的光芒。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