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携手共育一流创新生态

2023-11-07 10:02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升为国家战略重要平台以来,正在形成长三角地区发展活力最大、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集群,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长三角G60科创云廊。陈海汶团队/摄

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长三角G60科创云廊。陈海汶团队/摄

本报记者 | 邱爱荃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升为国家战略重要平台以来,正在形成长三角地区发展活力最大、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集群,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今年5月25日,在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生态建设大会上,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强调,要把强化区域创新协同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做实机制、放大效应、打响品牌,携手共筑科技创新策源地、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共育国际一流创新生态,使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为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我们要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三先走廊’和我国重要创新策源地,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动摇,胸怀‘国之大者’,发扬‘秉持新发展理念,改革辟路、创新求实,唯实唯干、拼搏奋进’的新时代松江精神,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国家战略,为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G60’样本而不懈奋斗。”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专责小组副组长、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执行主席、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如是说。

共筑科技创新策源地

今年6月,位于上海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园区的昊海生科国际医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的首个项目——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昊海眼健康产创中心试运营。“依托G60科创走廊建设,我们享受到良好的科创资源、科创环境,逐步建立起‘产学研医联动’的业务模式。”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吴剑英说。产创中心聚焦视光领域,将形成“前店后厂”的产业布局,致力于打造“百城千店”的终端服务网络,运营成熟后预计将形成百亿元规模产值。

程向民表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从秉持新发展理念的基层生动实践上升为国家战略重要平台,逐步成为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其间一批批重大产业项目在松江签约落地、竣工投产,充分印证了新发展理念的真理伟力和实践伟力。

早在2016年,上海松江正处于经济结构问题日益凸显的转型关键阶段,发展陷入瓶颈期。松江区委、区政府调研后发现,G60沪昆高速公路贯穿全城,沿线不仅有全国知名的大学城,也有面向长三角地区、以产业链和创新链为纽带的制造业重镇。基于国际高新技术产业高地从串点成线到连线成片,直至扩片成带、集带成面的发展经验,松江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建设G60科创走廊的战略构想,推动以“科创+产业”为主体的跨区域一体化平台相关合作,跳出原有城市格局融入长三角。

2021年3月,“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G60科创走廊从“高速公路时代”迈向“高铁时代”,从松江的城市战略迈向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

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牵引下,策源地松江“十三五”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4%,GDP绝对值年均增长10.5%;制造业税收占主导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比重从2015年的18.5%上升到如今60%。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33家,连续两年位列上海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上海市第二。工业固定投资实现84.7亿元,增长52.6%,总量位居上海市第二。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4.9亿元,同比增长7.4%。新设经营主体同比增长113.15%,达24.3万户。进出口总额继续保持上海市第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比重近七成。

近年来,松江区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地功能。首先着眼“从0到10”全过程创新,把技术逻辑、市场逻辑和治理逻辑有机统一起来,加快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其次,松江发挥新型举国攻关体制的制度优势,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G60脑智科创基地实验动物中心启动试运行,上海低碳技术创新功能型平台成功跻身国家实验室行列。最近,G60脑智科创基地取得脑科学领域引领性成果,并发布世界首套猕猴大脑皮层单细胞空间分布图谱。数据显示,松江区上海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达到1218家,位列全市第二。上半年,松江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立项53项,全市排名第二。

此外,松江率先建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网通办”机制,实现九城市89个综合服务通办专窗全覆盖,跨区域可办理事项数量已经超过178项,跨区域办件累计突破100万件。上海市唯一一家院士工作站也落户松江,全区院士专家工作站总量达到91家,位居全市前列。

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

产业,是经济的生命线。近年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协同发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推进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在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松江区石湖荡镇,海尔上海洗衣机互联工厂,一排排生产线上,黄色的机械臂自如运转,生产线旁的大屏幕上,同样的场景历历在目,这就是孪生数字工厂。这里规划建设了4条智能总装线、4个智能模块加工区及2套智能物流系统,主要生产卡萨帝干衣机护理机及双子洗衣机两大高端产品,年规划产能150万台,产值50亿元,致力于打造高端制造典范。通过打通全要素、全流程的数据链,这家智慧工厂达成定单交付提升30%、质量提升30%、效率提升40%的数智化运维目标,构建起“线下实体工厂”+“线上多维空间”的工业元宇宙共生场景、融合生态。

几年来,松江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形成了“6+X”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集成电路领域已形成从设计、制造到封测的完整产业链,聚集重点企业121家。人工智能领域聚集科大智能、库卡机器人等人工智能企业约842家。生物医药领域集聚相关企业2952家,引进培育复宏汉霖、同联制药、新开源等重点企业。

例如,松江企业保隆科技借助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推动汽车视觉感知领域核心技术研发,通过产业联盟在合肥园区建厂生产,共享上海、合肥两地科研成果,以及在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方面的稳定性。目前,保隆科技在汽车气门嘴、排气系统管件、胎压监测系统等汽车零部件领域走在全球市场前列。

无独有偶,在国之重器C919大飞机研发过程中,九城市通过“1+7+n”产业联盟体系,将上千家企业纳入G60大飞机供应商储备库,为大飞机装机设备领域输送的合格(潜在)供应商增幅超过40%,促成重点企业与商飞成立联合攻关团队、自主研发ARJ21辅助动力装置,实现原位替换、满足自主可控。

将九城市各自优势变为整体优势,协同攻关重大装备、关键材料和零部件,加速科技创新速度,正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在产业协同创新方面的优势所在。

下一阶段,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还将加速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挥上海带动作用,推动金华、浙商、皖投等在沪产业协同创新项目建设,构建研发总部在上海、生产制造在当地的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在区域协同创新中,除了发挥高效政府作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更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九城市形成“1+7+n”产业联盟体系,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要素对接活动。通过产业联盟,九城市打破行政区划制约,共享优质科技资源,不仅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还提升了区域产业集群的全球竞争力。

共育国际一流创新生态

根据上海市科学研究所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科创生态全景扫描显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增长近3倍,以量子通信、“人造太阳”等为代表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占全国的16.2%……

极具含金量的数字背后,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打造更加紧密的科技创新共同体,推动建设松江G60脑智科创基地、之江实验室、科恩实验室、优图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研发平台,编制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清单。眼下,九城市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填补了国内急需领域的多项空白。

通过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跨区域实践方式,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仪器设备、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促成九城市与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学院以项目化、清单化、制度化方式开展战略合作,其中十余个项目已先后落地。

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九城市还建立健全科技咨询、研发测试、科技金融、成果转移转化等全链条科研服务体系。目前,长三角首只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已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成功登记备案,建立了500个拟投企业项目库。

在位于上海松江的启迪漕河泾科技园,科创企业正不断汇聚。“自从有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区域科创要素集聚度明显提升。”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济武说,“短短几年,园区规模一扩再扩,目前园区面积已超过37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500家,集聚人才超过5000人。”

几年来,松江区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三大先导产业,积极投身数字经济新赛道,被科技部列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低轨宽频多媒体卫星“G60星链”中的实验卫星完成发射并成功组网。腾讯G60智算中心、上海市级算力中心项目落地松江,为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领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主体加速集聚,关键领域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2021年2月落地松江。目前,非人灵长类克隆猴模型已在这一中心落户,新型类脑智能系统、智能人形机器人等项目也在顺利推进。腾讯科恩、优图两大实验室也落户松江。

程向民表示,今后要强化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功能,着眼“从0到1”和“从1到10”全链条创新突破,增强高质量发展抗波动的韧性和核心竞争力,携手共育国际一流创新生态。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