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市围绕产业经济发展“三篇大文章”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出振兴新路
摘要:梳理完善13个产业链图谱,瞄准169个目标企业靶向攻坚,大力开展平台招商、节会招商、第三方招商、云招商,为嫩江“十四五”期间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打造新的引擎。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何伟 记者林强报道 近年来,嫩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县域经济排名连续三年走在全省前列。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发力,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 262.1 亿元,同比增长 6.6%,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同比增长20%。聚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两个走在全省前列”目标,持续推动思想大解放、环境大优化、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任务大落实,加快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路子。
改造升级“老字号”,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发展
坚持创新促升级,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信息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传统产业,让老树发出新枝。嫩江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要坚持政策引导改造“老字号”。落实国家、省、市技术改造政策,借助全省技术改造升级专项行动,鼓励企业采取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推动企业向中高端迈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有效供给。要坚持绿色化改造“老字号”。鼓励工业节能降耗,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探索建立工业能耗监测平台,认真兑现节能改造奖励政策,落实水泥企业能耗超标差别和阶梯电价措施。引导重点行业过剩产能主动退出,确保完成水泥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年度目标。
深度开发“原字号”,依托优势资源延伸产业链条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在既有国内总需求增长空间又有嫩江市供给优势领域集中发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链条向价值链高端升级。围绕矿产采选及精深加工等方面,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知名品牌,强化市场营销,引进和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使产业链条扩展成优势产业集群,形成新的增长动能。
“一是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以豆、麦、杂粮、猪、乳加工为主,向资源开发和深加工要增量,不断提高资源精深加工比重,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积极引进战略性龙头企业,推动‘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发展绿色食品、健康食品、保健食品,建设北方重要的健康食品生产基地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二是做大做强矿产采选及精深加工业。科学统筹重点成矿区、成矿带勘查开发和上下游配套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成功金矿、二道坎、山东华民钢球项目建设进度。”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培育壮大“新字号”,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
按照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推进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发展成长性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推进商贸物流、寒地试车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健康养老、文体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加速发展,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场消费点、就业拉动点。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表示,“目前,我们正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分散式发电和生物质发电;新材料产业方面,重点推进新型保温建筑材料,不断壮大新材料产业规模。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业方面,加大粮食存储设施建设,重点发展大豆、玉米、小麦、杂粮等物流产业,积极打造区域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业方面,加快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引入各类社会资本,提高为企业直接融资的供给能力;旅游产业方面,以中央站黑嘴松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峰省级森林公园为重点,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以门鲁河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尼尔基水库库区上游为重点,积极开发湿地生态旅游,以科洛南山五味子保护区为重点,加大科洛火山群旅游开发力度。”
市各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做好这三篇大文章,是嫩江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主攻方向。要充分发挥嫩江优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升级传统产业过程中不断打造新动能,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紧紧围绕“四个产业”补链条、聚集群,抓招商、上项目,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梳理完善13个产业链图谱,瞄准169个目标企业靶向攻坚,大力开展平台招商、节会招商、第三方招商、云招商,为嫩江“十四五”期间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打造新的引擎。
责任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