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创青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收官
摘要:大赛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吸引全省2771个青创项目参与竞技交流、对接资源、互促成长。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评选出一等奖6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18名。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杨雪、记者皮泽红报道 10月19—20日,第十届“创青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决赛暨颁奖仪式,在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举行。大赛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联合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省青年联合会、广东省学生联合会等9家单位主办,百家知名创投资本、孵化机构、银行券商、公益组织、媒体平台共同支持。
大赛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吸引全省2771个青创项目参与竞技交流、对接资源、互促成长。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评选出一等奖6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18名。
赛制变革,助推全团出手挖掘县域青创项目
2023年是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启动之年。“创青春”赛制依据“百千万工程”的政策指向实施了三项变革:一是简化评审周期、增加决赛晋级项目,让更多的青创项目获得与一线投资人面对面交流经验、争取资源的机会;二是将初赛评审权下放到地市、复赛晋级名额分配到市县和高校,做强市县两级青创培训交流,着力加强县域团委对本地青创项目的发掘和培育能力;三是将关注重点和培育资源投向早期项目,通过“大学生创业帮扶计划”资助在广东县域及以下行政区域落地的初创项目,通过交流营、政策宣讲会、资源配对交流会等强化“创青春”孵化培育功能,加强对返乡创业青年、县域创业项目的发掘和培养,为更多心怀创业梦想的优秀青年引航护航。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跨界融合”成为湾区青创圈的新风口中的高频词
“农业与科技”成为当前青年创业新方向。在107个参与决赛角逐的青创项目中,不乏新型材料科学、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项目,更有预制菜、智慧养殖、乡村文旅、蔬果储存配送等一系列与县域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科创项目。
“科技与健康医疗类项目,在农村市场中有明显的刚需与社会价值,把科技用于农业生产与农村医疗是非常刚需的应用”。“创青春”复赛评委、广州大气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易丙洪在采访中提到。如本届“创青春”参赛项目、应用于鱼塘养殖的无人机小船,解决了渔业养殖过程中精准投料与水质改善这个痛点,将大大提升农户下水工作效率。又如,针对农村老人三高疾病风险的预防治疗、农村婴幼儿口腔与牙齿保健等项目也初次出现在乡村振兴的创业领域中。青年创业者开始关注县域和农村这个广袤市场,从过去相对单一领域的创业,转向“多领域+乡村振兴”多元化发展。
“我们发现香港青年也开始关注乡村主题,尝试将农业与科技进行深度结合,”本届“创青春”香港专项赛承办单位、新一代文化协会创新中心负责人冯浚轩对记者说,“比如基于红外传感器的农产品质量监测与碳排放量监测平台,能够利用稻壳处理新型废水回收生物吸附剂,变废为宝,减少有害气体排放;还有‘新型设计多孔微结构铜滤芯及其快速捕获并灭活病毒性能’这个项目,可以帮助养殖户预防和减少禽畜生病,提高收益。”
返乡创业成为当前青年创业新潮流。在“百千万工程”实施的大背景下,广东各地都在出台吸引年轻人返乡的利好政策。本届“创青春”晋级复赛的37个乡村振兴赛道项目中,大学生返乡创业项目占比高达70%。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奔赴山海,在百县千镇万村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创”响十年,“创青春”专注助力青年与资源双向奔赴
2014年首届“创青春”广东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成功举办,2018年大赛更名为“创青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全国首个以湾区命名、面向青年的创业竞赛,十年“创青春”一直坚守初心,致力于为青年打造竞赛培训、融资交流、协同创新的平台。
第十届“创青春”为参赛团队提供了多渠道多形式的青创资源配对交流。“创青春”组委会、广东省青年创业就业促进中心负责人介绍:“每一次‘创青春’比赛路演、培训交流、评审辅导都是一场投资人与创业者、创业者与创业者的双向奔赴,每届赛事能促成多支创业团队获得投资意向,帮助创业者收获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去年的参赛项目‘饭知交’联合创始人蔡泽湃,就是在参加交流营时结识如今的创业伙伴。交流会上他们深入交流创业思考,一拍即合,组成了如今的大学生预制菜创业团队”。
从2014年到2023年,“创青春”连续10年为35周岁以下创业青年整合资源、提供服务,推荐选聘国家和省市县四级青创导师1700余人,累计服务青年创新创业项目3.3万个,营造了浓厚的“双创”氛围,助力青年与资源双向奔赴。展望未来,“创青春”将继续以赛促创新、以赛强创业、以赛助交流,围绕中心和大局,组织服务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