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宕昌:农旅融合扮靓城市“后花园”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秋日的甘肃省宕昌县何家堡掩映在斑斓的色彩中,一条条水泥路将每个村社连接起来,青堂瓦舍的农家小院洋溢着幸福的生活气息;原野村落间各色花卉竞相绽放,引领游客共赴一场云海与花海的视觉盛宴。
何家堡乡位于国道212线宕昌县城周边,集山、水、林、田、路、花海等生态资源于一身,生态环境优美,被誉为宕昌县的“生态后花园”。近年来,何家堡乡在宕昌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总抓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了农业质量持续提升,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乡村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有效提升。
距县城8公里的缸沟村,交通、山水资源优越,村里早年间的不少空闲地和荒地种上了七彩玫瑰花,与向日葵、百日菊相映成趣,成了乡村田园间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水泥路、文化广场、太阳能路灯,城里有的,我们这里也都有了,让大家过上了好日子。”村民们高兴地说。
今年以来,宕昌县何家堡乡结合“三抓三促”行动,统筹推进“两委”建设、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各项工作,全力打造宕昌乡村振兴样板村,昔日深藏于大山中的小村落,逐步实现了美丽蝶变。
金秋时节,走进宕昌县何家堡乡何家堡村返乡青年杜军创办的家庭农场葡萄采摘园,一排排绿油油的藤架上挂满了沉甸甸的葡萄,个头饱满、圆如珍珠,游客们领着孩子正在采摘自己满意的葡萄,尽情感受乡村味道。
宕昌县何家堡乡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的理念,党建引领农村产业发展,积极鼓励和扶持返乡农民工、当地种植大户,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家庭农场+QQ农场+订单销售”的经营模式,抢抓市场机遇,发展“短、平、快”特色观光采摘生态农业。
“文旅+康养、旅游+产业”等特色产业发展,全力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该乡白杨村通过新建、改造、补种等方式,重点对境内高速公路、国省道及农村公路等两侧开展绿化美化,提升沿线绿化美化景观效果。白杨村做到人居环境整治与国道212线生态文明长廊建设相结合,将全村27名公益性岗位,划分到4个卫生网格,坚持勤者干、懒者换的定期考评机制,靠实环境卫生整治责任开展整治,确保了村庄处处净,颜值时时新,长廊处处美。截至目前,筹措资金30余万元,在村庄内国道212沿线种植樱花80根,冬青80根,栽植兰花2公里,新建花园25个,并播种虞美人、鲁冰花、万寿菊、百日菊等花种2700平方米,新修建15米廊亭1座,修建停车区3个500平方米,美化墙面200平方米。
农村是城市的重要生态屏障,如何让农村成为城市的“后花园”,为城市提供清新的空气、优美的景观和丰富的生态资源,那就需要我们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宕昌县何家堡乡党委书记赵云云介绍,该乡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农户院墙,绘制乡风文明文化墙,不断强化农村文化建设,扮靓如诗如画的城市“后花园”。
走进该乡草坪子村,道路两旁的花坛里,花团锦簇,文化墙上一幅幅充满乡土乡情的壁画,深巷民居一缕缕袅袅炊烟,成为村庄独特的符号,浓郁的乡愁气息扑面而来,勾起了在外游子心底最美好的记忆。
以文塑旅,赋能振兴“硬实力”。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宕昌县何家堡乡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废材利用、修建并重”的原则,将一些废旧的砖头瓦片、闲置的石头木材等材料充分利用,切实降低了建设成本。同时,充分考虑不同路段特点,采取点、线、面相结合和花、草、树相融合的方式,精心建设生态绿色长廊景观带,着力打造乔、灌、草、花立体复层的绚丽多彩风景线,用心用情扮靓乡村颜值。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干群参与”的投入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和干群出资出劳,全面参与生态长廊建设。通过农村“厕所革命”、环卫整治、拆危治乱、村容村貌提升,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更加宜居宜业,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宕昌县委宣传部 刘国庆)
责任编辑: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