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制度型开放“苗圃变雨林”
摘要:首家外商独资券商、首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首家外商独资保险控股公司……一大批金融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落户上海自贸试验区安心投资、放心建设,先后有80家国际知名资管机构设立了120家各类外资资管公司,金融产业潮起天阔,带动科技创新千帆竞发。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缪晓琴上海报道 近期,国务院印发《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上海自贸试验区提前谋划落实试点任务,目前“制度苗圃”已长成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热带雨林”,结出了一批创新成果。
“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自贸试验区新的重大使命,也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浦东新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若干措施》聚焦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商务人员临时入境、数字贸易、营商环境、风险防控等6个方面制定了试点措施。
上海自贸试验区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加快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持续健全完善风险防范制度,使制度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市场主体。
十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率先探索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投资贸易制度体系,创新实施了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自由贸易账户体系、“证照分离”和“一业一证”改革等制度创新政策,并成功向全国复制推广,进一步有力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浦东新区以“管得住”确保“放得开”。率先开展的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让原材料供应不再成为企业发展瓶颈。沃尔沃建筑设备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向境外公司确认了首张再制造产品进口订单,首台再制造机器将于近期入境。放宽酒类进口标签限制等便利化措施推出后,标签信息内容更清晰、透明,有利于扩大优质酒类进口,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升级需求。
首家外商独资券商、首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首家外商独资保险控股公司……一大批金融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落户上海自贸试验区安心投资、放心建设,先后有80家国际知名资管机构设立了120家各类外资资管公司,金融产业潮起天阔,带动科技创新千帆竞发。
持续优化开展金融服务相关申请的审批服务,让外资金融机构开展创新业务如鱼得水,释放无尽发展活力。瑞士再保险集团旗下的独资直保公司瑞再企商保险申请增资支持公司的业务拓展,不出十个工作日就获得批准。这更坚定了集团对中国市场发展的信心、长期植根中国的决心。
“制度型开放为金融企业提供了优质营商环境。今年初,我们为中国企业推出了首款台风指数保险。”瑞再企商保险有限公司总经理、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潘韶辉介绍,该项创新让参保企业一旦自然灾害的相关指数超出指定强度,就可获得相应保障,投保操作简便,赔付透明迅捷。今后,企业将更好地发挥全球网络平台和资源优势,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国际企业“走进来”提供更多保障。
一流人才是经济吸引力、科技竞争力,更是发展驱动力。随着海外人才通行和工作越来越便利,浦东的国际人才集聚效应日益彰显。为鼓励境外专业人员来华提供专业服务,浦东先后发布两批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和紧缺清单149项,累计完成184单证书认可,为持证人才提供工作许可、落户等便利服务。
“在既有人才工作基础上,浦东进一步引聚、促进境外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人才提供专业服务。”浦东新区人社局事业处处长徐熳红介绍,浦东聚焦重点领域,已形成认可和紧缺“两清单”、便利保障“一通知”、综合服务“一平台”的“2+1+1”清单工作体系。
抢占产业新赛道,是上海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浦东新区实施数据确权登记、合规交易、流通运营、数据经纪等领域一系列创新举措,加快发展以创新引领支撑的数字经济,着力打造国际数据港,设立上海数据交易所,数据产品累计挂牌超过1300个。
在实施“证照分离”改革、“一业一证”改革的基础上,浦东进一步推动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改革试点扩围到22个行业,最大限度便利市场主体经营活动。今年,浦东新出台3部新区法规和3部管理措施,已累计出台18部浦东新区法规和16部管理措施。
如何建立企业提高环境绩效的自愿性机制?浦东围绕突出绿色金融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区域绿色指数、全国首创绿金产品、立法创新、支持气候投融资等方面改革创新。支持中证浦东新区绿色50 ESG指数、中证浦东新区绿色主题信用债指数正式上线运行,选取ESG评级较高、绿色低碳产业领域的企业作为指数样本,鼓励企业自愿遵循环境领域的企业社会责任。
下一步,上海自贸试验区将率先试点对接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深化高水平制度型开放,重点在实现货物贸易更高水平自由便利、引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开放、探索构建跨境数据管理新模式、对接“边境后”规则等方面积极试点,率先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试制度、出经验,形成更多引领性、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以高水平改革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张晶